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应确立地下水污染场地“分类分级”防控体系

Eedu.org.cn 作者:韦璐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8/20
摘要: 地下水是我国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必须补齐的短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席北斗介绍,我国为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本报记者 韦璐

地下水是我国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必须补齐的短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席北斗介绍,我国为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2011年出台《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3年出台《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在“水十条”“土十条”中都将地下水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2019年、2021年先后出台《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地下水管理条例》。《“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更细致地提出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控制污染增量,削减存量,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

“这个历程逐步形成‘一保、二建、三协同、四落实’的任务清单,从调查与规划、节约与保护、超采治理、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同时,提出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以‘七分防,三分治’为核心理念,持续完善地下水制度体系。”席北斗说。

“相对于地表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难以修复等特点,污染防控和修复难度较大。”席北斗说,让不可见的地下水“变可见”,是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

精准溯源首先要进行病因、病灶的诊断。我国地下水污染溯源手段多样,如水化学分析法、多元统计法、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微生物源追踪。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任何单一溯源技术均难以完成精准诊断,建议多种分析方法联用,优化溯源效果。

找准病因病灶以后,要科学地、经济地切除污染源,应确立地下水污染场地“分类分级”防控体系。具体而言,基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分布特征,开展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的有效性分析,统筹退役地块或在产企业(园区)的水文地质特征,针对重度污染、中度污染和轻度污染,分别采用合适的污染物处理技术。

最后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系统管控。一方面是确定污染源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通过构建分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污染场地基础资料收集+分级结果展示,并制定在线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退出变更等管理方案。

另一方面是搭建地下水采—测—预警业务化监管平台,针对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不全、有效性不足、监测成本高、代表性不强等问题,在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功能等影响因素下,结合地下水污染精准识别、地下水污染特征因子筛选实现“分区调整,全局考虑”,优化地下水监测井网布设。

针对地下水监测数据传输速度有待提高、安全性不足、可靠性未知等问题,研发基于低功耗物联网的监测数据采集技术,保障监测数据上链计算时效性。针对存在的各种原因导致的数据失真问题,平台可通过对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加密和上链操作,实现上链数据无误差传输。

地下水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最难攻克的堡垒。席北斗表示,未来,应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加强地下水科研数据库和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以科技赋能协同解决地下水中新老污染物问题。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