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前治污投资效益发挥不理想,部分污染企业屡屡出现超标排污的状况,江苏省从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入手,确定利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省稳步推进排污与运营分离工作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建立健全“治污集约化、产权股份化、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队伍专业化”的治污设施运营机制,从根本上扭转“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和“违法成本低”的局面。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淮河、太湖、长江三大流域大规模治污达标攻坚战相继告捷,为全省污染企业基本上实现达标排放创造了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环保设施运营和管理主要由企业“掌权”,造成一些环保设施运营操作不规范、管理水平低、运行费用高、处理效率差和违法超标排污、偷排等现象的发生,不仅制约了环保投资效能的发挥,而且延滞了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传统的环境监管体制和手段也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需要。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江苏省从创新环保理念入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机制下环保设施运行的有效模式。前不久,江苏省环保厅组织对全省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情况进行了广泛调研,并拿出了推行环保设施建、管、养三者分离的方案。在市场经济机制的推动下,目前,江苏省己拥有国家和省级环保设施运营质资证书的环保公司120多家,他们凭借环保技术力量雄厚、运营专业人才济济的优势,己在省内外承担起400多家污染企业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的重任。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形成了“管理规范化、运营社会化、监控自动化”的崭新模式,在充分发挥治污投资效益、稳定实现达标排放、明显降低运行成本和有效遏制超标、偷排违法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出“排污企业省事、环保监管省力、运营公司赚钱、环境质量受益”的一条“多赢”模式。
为扩大污染企业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规模,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治污、排污与处理三者分离的运营社会化“大气候”,江苏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全省各地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市场机制引入环保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之中,由污染企业将环保设施委托交给专业化的环保企业进行运营和管理,在全省形成“治污集约化、产权股份化、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队伍专业化”的社会化运营机制,以切实转变污染治理和环保监管模式。
为着力创新,增强活力,为全省运营社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江苏省环委会要求全省各地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价费机制,按照“运营成本十税费十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环保设施运营、管理和服务价格,健全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定价行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建设和运营环保设施。完善市场培育和发展机制,各级经贸、城建、物价、环保、财政、土地、体改等部门要通力合作,逐步规范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管理,加快制定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拍卖抵押、资产重组、资金补助、收费管理、市场准入等配套政策,推进运营社会化规范有序开展。制定实施激励政策,各级环保部门要在排污申报的基础上,对实施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的企业,优先核发排污许可证。对实行运营社会化削减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可转用于企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对股份制、独资或BOT等方式进行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的项目,要在申请贷款贴息补助、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
为推动江苏省环保设施运营产业的崛起,江苏省环保厅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确定了推行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的重点地区为苏州、无锡、徐州、常州等地和环境敏感地区以及太湖流域、南水北调沿线,重点范围为化工、印染、电镀、造纸等行业、污染严重集中地区的企业和偷排、直排违法排污企业、部分新建项目和在建未检收的项目企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理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