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倍体刺槐是国家林业局“948”项目之一的“多倍体刺槐品种及繁殖技术引进”实施以来成功从国外引进培育的刺槐新品种。四倍体刺槐除了具有普通刺槐所有的优良特性外,与普通刺槐相比,无论其生长量、产叶量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显著优势。诸多的特性使其在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中可担当重任。 “多倍体刺槐品种及繁殖技术引进”项目由北京林业大学良种繁育中心承担。项目从1997年开始实施,在全国23个省(区、市)进行了引种试验,目前已繁育新品种刺槐原生种苗1000多万株,营造示范林2万多亩,于2002年11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项目验收。该项目共选育出大叶饲料型四倍体刺槐(韩国引进)和直干速生型刺槐(韩国、匈牙利芽变品种)两个新品种。 据项目负责人田砚亭教授介绍,四倍体刺槐在坡地,排水好的地方都可生长,适生范围广泛,耐干旱、瘠薄,在荒山、荒坡上长势良好。并且,它耐盐碱,在pH值为8.5的碱性土壤中生长良好,自繁力强,能在壤土、沙土、矿渣、石砾上生长,对土壤要求极低,在浅碱性、中性、酸性土壤中都能生长。同时,它又耐低温,在内蒙古、河北等地种植观察,在零下34摄氏度的极严寒条件下,地下根茎仍不会冻死,春天又可萌发。 据田砚亭教授介绍,大叶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叶片肥大,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单叶宽可达8厘米,长可达15厘米,面积为普通刺槐的2倍以上,羽状复叶长达55厘米,单叶和复叶的干重为普通刺槐的1.5倍以上。由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所所做的“四倍体刺槐对动物的营养价值评定”实验表明:四倍体刺槐枝叶中粗蛋白的含量高达24%-26%,远高于号称牧草之王的苜蓿(粗蛋白含量为17%~18%),其它的营养物质也高于苜蓿。四倍体刺槐枝干中的粗蛋白含量也达10%之多,粉碎后也可做动物饲料。每千克四倍体刺槐的含氮量相当于每千克豆饼含氮量的25%左右。经过对四倍体刺槐不同部位的营养成分的分析和四倍体刺槐营养成分在动物体内的利用情况以及对奶牛、肉羊生产试验等,综合评价四倍体刺槐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且适口性非常好的优质木本蛋白动物饲料,特别适合于牛、羊、兔等。 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每年都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大力推广种植四倍体刺槐,有效地开发其枝叶作为饲料资源,可促进我国饲料业的快速发展。种植四倍体刺槐年年都有收获,一般一年可收割2次,生长好的地方甚至可以收割3次,亩产鲜枝叶达5000公斤左右。四倍体刺槐的萌发力极强,在北京地区可在6月底和9月底采割2次,一次栽植可长期受益,和种植数年后就要更新的苜蓿相比更具优势。此外,四倍体刺槐的萌檗力极强,伐桩上健壮的萌条可达10条以上。 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优良的木本饲料植物非常稀少,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引种的成功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据田砚亭教授介绍,四倍体刺槐有很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对能造成杨树大面积毁灭的光肩天牛和黄斑天牛具有非常强的抗性。作为豆科植物,四倍体刺槐具有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氮,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其根部根瘤有固氮作用,是天然的化工厂,可有效改进土质。我国几大人工林区因病虫害而损失惨重,田教授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纯林面积大,树种单一,易引发大面积病虫害。人工林树种的单一带来了其他生物物种的单一,极大地削弱了生物控制机制,害虫缺乏天敌制约,容易泛滥成灾。因此,营造混交林是防治病虫家发生的有效途径。四倍体刺槐与我国常见的杨、柳等树种混植可相互促进生长,尤其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四倍体刺槐栽植第2年就开始进入花期,花量大,花期长。槐花蜜是上等蜂蜜,利用四倍体刺槐发展养蜂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田教授介绍,韩国的森林严禁砍伐,养蜂业是林区多数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该国养蜂业的年产值达十几亿美元。 此外用四倍体刺槐枝干粉碎后做食用菌的培养基,其经济效益要高于用锯末、棉花壳等做培养基培养食用菌。 据田教授介绍,多年栽培繁育试验表明,四倍体刺槐枝插繁育成活率不到40%,而根插繁育的成活率却高达90%以上,因此根插是目前四倍体刺槐主要的繁育方法。在嫁接繁育试验中,由于接穗生长太快,容易造成头重脚轻,一遇大风就会被刮折,而且砧木的萌檗性也非常强,不易清除,所以用嫁接方法繁育是不可取的。 速生型刺槐,生长快,树干通直,窄冠,无刺或少刺,纹理细密,木材坚韧,抗腐,是营造速生丰产混交林的首选树种,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速生用材型当年嫁接苗高可达3 米,地径4.5 厘米,3年生树高6.5米,胸径9.2 厘米。组培第2年苗高可达3米,地径在2.5 厘米以上。 田教授提醒引种单位和个人最好到持有良种证的单位或和北京林业大学有科技合作协议的单位购买种苗,以保证种苗品种纯正,并可得到相关的技术服务。 已经被确定为优良树种的四倍体刺槐,作为国家科技重点推广项目,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在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必将大有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