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对陪同他的太原人说:“我睡一会儿,不用你叫,等我闻到焦煤味,就知道到太原了。”那是前些年,太原终日灰沉沉的天,被当时的市长比喻为“暗无天日”。 一位无数次要求搬家的军官终于对妻子说:“我还是回太原吧,现在的天,起码让我感到呼吸顺畅了。”这是当今,太原上空更多蓝天的舒展,可以让太原人一吐胸中的闷气了。 2004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一份文件摘要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太原治污痛下决心,两年内将再拔4942根烟囱。他随即做了批示:关注太原的行动,年底落实情况要上报。对一个省会城市的治理这样关切和惦念,是因为太原更多蓝天的实现,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的一种希望。 2004年12月20日,太原又迎来一个二级天气,至此,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气219天的目标在这一天实现了。太原做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经过一天天的抢夺,蓝天数达到了224天,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11.3%,连续4年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太原市甩掉了倒数第一的难堪。太原,终于实现了改善大气质量也是改变城市形象的第一次突围。 历史的围困:近煤者黑 煤与太原有着太深的历史渊源,把太原称为煤城,名正言顺。 历尽沧桑和变迁,太原这座古城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在工业结构中,焦化、电力、钢铁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撑。焦化生产能力已达到1000万吨,仅太钢年产量就达到近400万吨。其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而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重要能源,则是在太原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煤炭,工业对原煤的消耗占到了90%以上。在能源结构中,“煤老大”角色当仁不让。近两年来,全市耗煤达到2400万吨,占燃料消耗量的95%。 如果按煤的含硫量1.5%计算,太原万元产值能耗换算出来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民以食为天”,在太原则演变为“食以煤为主”。似乎没有一个城市、没有一个城市的经济和生活命脉,与煤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产煤、销煤、用煤,太原因煤而闻名,因煤而得到经济的实惠,也因煤而倒霉。有位环境专家在太原考察后痛心地说:“太原的大气环境恶劣到了人类生存的极限。”一位环保局的官员曾描述这样的情景:“骑车从东到西跨过市区,坐到办公室,可以在浅色的裤子上写字练书法。”1998~2000年,太原市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连续3年排在倒数第一。到2000年,全市全年二级或好于二级的“蓝天”仅有45天。45天,365天中的约1/10。10天之中,太原市的百姓有9天要在混浊的空气中生存。 经济发展了,GDP增长了,而大气污染却在太原发展进程中留下一个污点。这个污点让太原的上上下下觉得沉重而又不光彩。太原觉醒了。 寻求突破:大做“煤”文章 太原市在突围中寻求怎样的突破? 太原市的领导是这样认识的:“太原如果都按照非采暖期来运行,我们二级以上天数完全可以超过200天。为什么?是因为太原采暖期燃料结构不合理。太原没有石油,没有天然气,加强燃料结构的调整,就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的条件,去寻找适合我们的办法。” 太原无法和首都的地位相比,因而无法用大量天然气替代燃煤,同样太原也不能和沈阳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也无法在短期内去完成工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点企业的大搬迁。既然太原污染主要来自煤,而太原今天和未来的太多时间里又离不开煤,那就要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总体战略上,把煤的文章做大,把煤的文章做足。太原的做法虽传统却切中要害:提高集中供热覆盖面而减少零星排放,以具有区域优势的煤气取代燃煤,用洁净煤取代高硫煤。 2004年初,太原市以市长令下发了《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条例》,以此为契机,7月开始实施锅炉拆除和改造专项行动。近一个月的时间,全市共拆除607台燃煤锅炉,新建成6平方公里的无燃煤区。为彻底解决小锅炉冬季冒黑烟的问题,对1996年以前建成使用的484台小于两吨的燃煤锅炉进行更新,以型煤炉及电油炉替代。市区范围内86%的燃煤炉按要求使用洁净煤和其他洁净燃料。 与此同时,其他的措施也在跟进。一年中取缔关闭小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设施447个,拆除土焦坑2715个,并对全市40家焦化企业中的57个项目进行清理整顿,在实施的999个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工作中,大部分企业完成了治理任务,有效地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监控能力和水平,使环境监管具有更加有效的手段。全市300余套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成为日夜监视一台台锅炉的眼睛,联网监测率占到全市重点大气污染源的80%以上,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在线监测网络。 有效的措施换来了有成效的结果。2004年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6%的情况下,环境质量的改善比任何一年的幅度都大,蓝天天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3天,市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日均值平均下降了16%。 蓝天,是对太原人付出心血的回报。 沉甸甸的责任:共同托起一片蓝天 在太原市实现预计的蓝天目标后,市长李怀荣在一次会议上很动情地说:“我对环保局的工作很满意,因为这支队伍能打硬仗,打大仗,负责任,有能力。”责任,成为一条纽带,连接起太原三百万人向往蓝天的期待;责任让上下心心相扣,凝聚成太原突破污染重围的合力。 去年5月,在太原治理大气污染的关键时期,市政府举行了一次专题会,研究并最终决定成立一个特殊的机构:“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组”。这个看起来似乎是常规的务虚机构,其实有着更实在的功能。市长任组长,加上包括常务副市长在内的其他4名市领导,每人负责督导两个县区。谁负责的区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把该关的污染企业关掉,不把该拆掉的锅炉拆除,谁就要承担责任。 5月21日,市长李怀荣来到了西上水泥厂。这里的立窑工艺落后,且污染严重,在被列入关停名单后,迟迟没有动静。市长在厂里对厂领导说声“跟我走”,就径直爬到了十几米高的立窑上,他让大家看太原灰蒙蒙的天,掰着指头算这样的立窑一年要产生多少污染物。厂里的领导说话了:“我们要是不把这样的生产线关了,就对不住太原的父老乡亲。” 进入取暖期后,锅炉能不能按规定使用洁净煤,成为对实现蓝天目标的严峻考验。太原市环保局此时显示了能打硬仗的本领,抽调200多人,分33个小组,每组分管几台到十几台不等的炉子。日夜不定时查看。凌晨5点,大街小巷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一台重点区域的炉子一天要查看好几遍。为了确保重点单位不冒黑烟,环保执法人员干脆抱着被子住到企业,一呆就是半个月。 为了共同的蓝天,太原人共同承担着责任、压力和艰辛。太原食品二厂由于生产设备老化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处于停产状态,下岗的500多名职工靠房产租赁每月可得到300元的生活补贴。在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厂里的1台供暖锅炉按规定要拆除,改换成新的型煤炉。即使环保部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厂里也需要投资十几万元。为难的厂领导这样对厂里的职工说:“政府的决定是为了让太原有个好环境,咱是太原人啊,再难也得出这份力。”太原变了,太原人因天的透明而感觉到心的敞亮;太原变了,太原城因云的浮动而平添几分韵律。站在双塔下,看早春的阳光透过天际洒下温情,近处的人,中间的楼,远处的山,鲜明的层次勾画出城市清新的轮廓,显示出昂然向上的蓬勃生机。 太原的变化告诉人们: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仅是环保指标考核中城市名次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城市的发展能力得以提升,人们的精神风貌得以焕发。太原的蓝天,是构建太原和谐社会的响亮音符。 太原的变化告诉人们:治理污染所采取的手段要充分考虑所受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正常运转秩序。太原以“煤”为突破口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也许略显传统,但发挥了短期内扭转局面的作用。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污染治理,重要的一点就要讲实际,重实情,看实效。 太原的变化告诉人们:太原大气环境质量虽然有所改善,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与百姓心中的期望,与21世纪日益发展的环境形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北京、沈阳等城市的经验表明,治理大气污染越治难度越大。尽快改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是彻底摆脱污染的必然选择。实现突围的太原,该向新的目标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