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实施新的环境经济政策实现“绿色增长”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实施新的环境经济政策实现“绿色增长”
作者:际宣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9


潘岳出席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五届环发部长会议并提出实施新的环境经济政策实现“绿色增长”

  本报讯联合国亚太经社会(ESCAP)第五届环发部长会议于2005年3月28日在韩国撼蔷傩小:芡陈漕纭⒘瞎肪呈鹬葱兄魅翁仄辗讯SCAP执行秘书金学洙、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及ESCAP58个国家与地区的42位部长出席会议。会议主题是实现亚太国家的“绿色增长”。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大会发言中提出,中国要实现“绿色增长”,必须实施新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并配套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来支撑。

  潘岳向各国代表阐述了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基本情况。他说,这次会议确定了“绿色增长”作为主题,非常切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绿色增长”的本质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仍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增长越快,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就越严重。环境危机不是明天的问题,而是今天的问题。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今年又提出构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社会”理念。

  潘岳指出,中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经济增长相当粗放,许多地区还在以单纯GDP增长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这使得环境与发展矛盾更加突出。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增长”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他就如何实现中国“绿色增长”提出5点主张:

  一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大力发展“最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努力建设增长绿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二是探索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与流域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容量,重新制订不同区域发展目标和方式的途径,设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三是积极制订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用经济杠杆调节环境保护的相关利益分配;为区域平衡和社会公平而制订生态补偿制度,使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发达地区对保护地区、高消耗的富裕人群对低消耗的贫困人群要给予利益补偿;为开发新能源、鼓励生产和消费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制订一系列财税补贴政策。四是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监管,进行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国家加强对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监察,协调、监督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问题,监督地方政府是否履行环保职责的问题,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对下级政府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五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和监督,通过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召开听证会、开展环境公益诉讼等一系列制度,保障环保NGO参与环境公共政策的讨论。

  潘岳还介绍说,中国正研究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是着眼于中国当前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实施了“绿色GDP核算”项目,初步完成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并在10个省市启动了绿色GDP核算试点,计划在3~6年内,初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潘岳表示,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增长”需要世界各国的帮助和支持。他希望与会各成员国家为此多关注、多帮助、多批评、多建议。中国的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将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也将惠及包括本地区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和人民。中国必须率先担起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履行国际环境义务,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经济形势虽好 还需注重节能环
    国家环保总局搭建环境生态补
    发展海河经济系列报道之一:
    以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
    期盼环保“扭亏为盈”[经济参
    上半年GDP增长14% 创新成浦东
    生态保护应启动经济杠杆 祝
    洛南力促农村经济全面突破发
    洛南力促农村经济全面突破发
    城市河流治理的“经济账”该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