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CCTV:西藏:算好每笔生态账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央视国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17 | ||||||||
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西藏把生态环境视为自己的“命根子”,在开发中,先算生态账,再算经济账,在确保可持续发展上动脑筋、做文章。 【记者现场】如果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人文”名片,那么您现在看到的这个草木茂盛、水鸟翩跹的拉鲁湿地就是拉萨的“自然”名片。这块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正重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拉萨之肺”。 据测算,现在的拉鲁湿地每年能吸收8万多吨二氧化碳,产生6万多吨氧气,同时还可吸附大量尘埃。但就是这个“高原氧吧”,一度却成为了拉萨的“菜篮子”、“奶瓶子”。开发最热的时候在湿地核心区就建了300多亩的蔬菜大棚,放养着6000多头奶牛,泥炭草皮也不断被人挖走做燃料。过度开发,使拉鲁湿地严重退化,这两张分别拍摄于1976年和1998年的卫星图片表明,12年间湿地面积减少了约四分之一。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 张永泽:当时的体会就是“拉萨之肺”已经受到感染了。 2001年拉萨市开始了“拉鲁湿地保卫战”,取消了湿地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同时生活在湿地内的居民也被分批异地安置。为减少种养殖户和周边水泥厂等企业的损失,政府还积极帮助他们转产到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截止2004年底,当地累计投入上亿元建围栏、修干渠、植树造林,使拉鲁湿地得到彻底的休养生息。 拉萨市副市长 裴鹏霞:拉鲁湿地是拉萨的“无价之宝“,经济损失再大也是小账,这样做很值得。 细数西藏的各大产业,不管是高原生态农业,还是藏医药业、旅游业,无一例外都是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西藏人清醒地认识到是“生态”支撑着雪域高原的“经济大厦”。 【链接】 为了保护好这个“命根子”,截止到2004年底,西藏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占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与此同时,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相继出台。 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 张永泽: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对所有的建设项目都可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 【记者现场】现在正在修建的这条公路通向藏族人心目中的“天湖”纳木错,为了把施工对沿线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这条全长近70公里的旅游公路只设了两个固定取料场,这一路段所用的土石方都是从60公里以外运过来的。 纳木措所处的藏北草原干旱少雨,植被根系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因此,尽管异地取料要增加将近三分之一的成本,建设者还是甘愿舍近求远。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西藏的生态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2004年,西藏主要城市风沙天气比三十年前平均减少了33天;继续保持“世界环境质量最好地区”的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4。2%旅游业成为西藏第一大支柱产业。 保护和开发并举,在开发中实现对生态更好的保护,今天,高原生态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感言】生态是西藏的命根子,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生态保护先行”的原则正在一步步落到每一个开发建设项目中,“西藏开发建设者”与“西藏生态守护者”这两个角色正在悄然融合。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警惕生态资源成为“免费午餐 环保创佳绩,“绿色”应可期 严防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 我国建立环保"统一战线" "为 生态省建设 四川在西部先行 去西藏玩 别买野生动物纪念品 西藏藏羚羊数量以每年7.9%的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 西藏将对“一江四河”流域进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