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适地适树与适地适林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张行勇 资讯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5 | ||||||||
外来树草成活率低 据调查,在黄土高原地区,刺槐占人工乔木林总面积的85%以上,柠条占灌木林总面积的90%左右,苜蓿占人工草地总面积的90%以上。但是,这些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树草种大多不是黄土高原当地的乡土种,而是外来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黄土高原森林草原过渡带植被演替过程水分平衡与调控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基金项目“黄土高原干旱多风环境下的造林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成果表明:尽管这些外来树草种在黄土高原有多年生长历史,其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可能会发生某些适应性变化,但其根本的生理生态学特性还保存着,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相统一,虽然这些树草种能够生存或生长,但并不能发挥其潜力,成活率较低,且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黄土高原土壤干旱,春秋季造林后空气干燥多风,造林成活率很低。研究发现,在造林过程中,因苗木具有吸水功能的幼根和根毛大量损失,造成根系的吸水能力显著降低,在多风干燥的春季造林,由于茎秆含水量下降,控制休眠的内源激素——脱落酸(ABA)含量成倍增加,而促进生长的内源激素——赤霉素(GA)含量下降,造成ABA/GA 比值增加,自然萌动时间推后,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幼苗的失水量急剧增加。此外,由于芽的萌动与生长比根系恢复生长较早,苗体水分失衡的状态进一步恶化。在外界干旱少雨的严酷生境下,幼苗内外因子不利于维持水分平衡,造林后很难完成萌芽——生根——展叶成活的全过程,造成枯死的几率非常高。有效减少苗木失水,增加吸水,保证苗木水分含量不低于某一阈值是成活的关键,调控内源激素是保证苗木成活、缩短缓苗期的内在机制。 适地适树与适地适林 如何利用黄土高原有限的水分资源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植被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必须根据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规律、树种自身的耗水特性和抗旱适应性,建立不同的水土保持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或饲料林,不能单一建造大面积的乔木林。 灌木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黄土高原地区灌木的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区内共有灌木树种646个,分属68个科177属,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7个种,被子植物66科174属639种。研究表明,不同树种间水分利用率相差达到2~5倍,耗水系数相差达到20%~60%,蒸腾速率相差近1倍。从这些树种中选择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完全有可能。 经综合评价,可将这些树种分为4类:高耗水高水分利用率树种,杨树、刺槐等;高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抗旱性很强的树种,柠条等;低耗水高水分利用率树种,沙棘等;低耗水低水分利用率树种,油松、侧柏、狼牙刺等。根据黄土高原立地条件土壤水分规律确定的树种配置规划为——沟岸:沙棘、乌柳、旱柳、杨树等乔灌混交的护岸、防护林;坡脚:旱柳、杨树、刺槐与沙棘、紫穗槐、连翘等混交用材林;阳向沟坡:配量刺槐、柠条等水土保持林;阴向沟坡:油松、河北杨、沙棘等乔灌水保林;阳向梁峁坡:柠条、刺槐水保林或苹果、枣、山楂为主的经济林;陡坡:配置灌乔混交林;梁峁顶部:营造沙棘、柠条等灌木林或灌草混交林以防止水土流失,或薪炭林。 在选择适宜物种的前提下,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采取集水、覆盖措施和使用生化制剂——生根粉、保水剂,改善植物根系周围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强林木本身的吸水能力,提高了植树造林成活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工林。 1998年至2005年,这些抗旱造林理论及其技术在陕北吴起县和安塞县进行了推广应用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明显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幼林生产力。项目于2006年9月获得陕西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监测表明:三江源地区植被正 青藏铁路沿线灌木植被绿化带 项目未经过环评 植被一时难恢 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 92万公 关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 上海生态湿地起火殃及大片植 我国开展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 内地专家成功研发荒漠化植被 昔日盐碱地今日绿成茵 300多 “还原”工程惠及百姓[山东]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