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资讯正文 | ![]() ![]() |
|
||||||||
我国开展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技术研究 | ||||||||
作者:王静 资讯来源:科学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21 | ||||||||
本报北京3月20日讯(记者王静)为让百姓喝上放心水,由科技部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开展的“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水源涵养型植被建设技术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科研人员在我国各大水源区上游,科学推进还草还林工程,初步提出了水源涵养型植被的优化群落结构,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水源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在长江上游,科研人员以面积为4km2的一个试验示范小流域为研究基地,以四川盆地周边低山区的广元市为试验示范推广区,在前3年水源涵养机理研究和低效水源涵养型植被改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水源涵养型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研究,筛选出圣诞树、栎类、云南松等优良水源涵养林乔灌木树种,在金沙江流域高原山地更新了2种低功能水源涵养林草植被。 在黄河上游,研究人员根据黄河上游高原山地生态环境严酷、林分结构单一等特点,开展了混交树种与目的树种竞争关系等研究,以Ⅱ级流域为单元,开展不同水源涵养型植被类型的配置模式研究,重点提出中尺度生态-经济复合型植被配置模式。从恢复方向、恢复可行性及可采取的技术措施等方面,开展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分自然演替规律研究。并遵循生态学原理和演替规律,科研人员以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水源涵养功能为目的,建立了次生林地植被定向恢复技术试验区2.0hm2,开展低质水源涵养型植被定向恢复技术研究。 在都市重要水源区如北京市水源区,研究人员运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植被演替规律,比较了天然植被变化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根据森林植被的理水调洪功能是通过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土壤层这几个环节实现的过程,布设了径流场,开展了地表径流与泥沙含量、降水观测,并对土壤入渗、含水量、植物叶水势及土壤容重等土壤物理性质系统测定;系统开展水分传输过程观测,全面了解该地区水源涵养林植被理水调洪机理,为都市水源涵养林植被稳定林分结构设计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江水不敢饮不敢用不敢摸 重安 青藏铁路沿线灌木植被绿化带 哥伦比亚森林火灾损失严重 水 治水保水源 浙江省兴建首批 项目未经过环评 植被一时难恢 西大洋有盆放心水 通化湿地仍在呻吟 和谐社会拒绝“大树底下不长 浙江嘉兴30万人受污染威胁 肇 广州七成用水水源受威胁 17家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