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http://www.eedu.org.cn    作者:谢文哲等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4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

    全力实现工业突破

    在江苏省,宿迁市属于欠发达地区,但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64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5.01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4.6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7.76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连续3年增幅都在40%以上。宿迁是如何实现突破的?

    一、集中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始终坚持“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主,经济建设以工业突破为主”。以启动民间资本为杠杆,以民间投资和消费为支点,拉动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要求,全力加快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调整完善功能布局,推动各类园区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提高工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二、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区域的所有地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往往是在某一个点或几个点上发展最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推动、拉动整个区域发展。我们按照“打开通道、拉大框架、扩大载体、富集要素”的要求,大力实施“北扩西进、南拓东延”和“引湖纳山”战略,举社会之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35万人,城市化率提高到38%。大力建设“生态宿迁”,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5%,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平方米。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支撑、重点乡镇共同进步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三、积极为宿迁发展培养、储备、提供一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努力实现变人口压力为增收动力、变劳务资源为增收来源的目标。    

    四、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实施济困助残、千村万户帮扶、“三清一绿”和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等民心工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切实关心社会困难群体,继续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和财政供养人员结对帮扶制度,使城乡困难群众真正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富裕、安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谢文哲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通化市委书记高广滨———

    从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

    吉林省通化市是老工业城市,一部分资源型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城市棚户区范围大,居民住房问题突出。

    2006年1月20日通化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出台了《通化市市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通化市棚户区改造拆迁补偿若干规定》、《通化市市区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和建筑设计的总体要求》和《通化市市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棚户区改造启动资金。共拆除房屋85万平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42%;回迁安置7166户,当年开工123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回迁房68万平方米,交付使用47万平方米。

    解决城乡特困群众的生活难题。

    通化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2月28日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市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应急救助、就业援助和农村扶贫救助等七大救助体系,实现救助对象科学覆盖,整合了社会救助资源,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归口管理、依托基层、社会参与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救助长效机制使30万贫困人口得到了关怀。如基本生活救助,完善了城市低保制度,保障人数由3000人发展到11.1万人,累计发放资金4亿余元;低保对象的低保金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按月足额发放。几年来共发放取暖补贴1400余万元,电价补贴140万元,户均补助30元。

    (本报记者李己平  通讯员赵    羽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赣州市政协主席赖联明———  

    多举措保障农民利益

    近年来,江西赣州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尤其是在被征地农民较多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多个方面筑起了覆盖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网”。  

    一是对被征地农民实行过渡生活补助制度。给予5年过渡生活补助,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同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被征地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1440元,月补差每人每月不低于25元。  

    二是对被征地农民进行重病救助。农民因疾病在指定医院一次性住院医疗费用2万元以上,一次性补助医疗费用的50%。  

    三是实行农民的子女就学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实行被征地农民子女高中阶段教育补助和被征地农民子女大学助学补助。  

    四是鼓励被征地农民创业,从事第三产业。对在开发区工业园依法依规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6年内实行补贴。  

    五是实行免费技能培训。凡参加开发区组织的技能培训的农民,实行一次性培训补贴200元,并给予每人每天10元的交通、午餐补助,最高补助200元。  

    六是实行务工保险补贴。凡区内工业企业与被征地农民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用工合同,且为其办理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由区财政专项基金发给该企业50%的保险补贴。

    七是实行务工岗位补贴。开发区所有公益性岗位或者后勤服务岗位,优先招用开发区“4050”人员。对区内工业企业招用了开发区“4050”人员的,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以上的,由开发区财政按每人每月各100元的补助标准对该企业进行岗位补贴。  

    (本报记者许红洲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云浮市委书记郑利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6年是广东省云浮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经济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云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第三次党代会制定的“东渐西联、优内拓外、错位竞争、统筹并进”发展战略,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坚定不移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市经济实现了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民心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构建和谐云浮。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云浮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着力抓好发展产业集群、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工业发展,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云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7.26亿元,增长27.1%,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扩大,机械电子年产值增长39.5%,硫化工增长32.5%,服装增长29.4%,不锈钢制品增长21.1%,石材增长20%,制药增长16%。石材和不锈钢制品两个行业被列为广东省级产业集群。初步核算,2006年云浮市完成生产总值245.3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9亿元,增长2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93元,增长6.3%。

    云浮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取得较好成效,与佛山市共建都杨和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已全面启动,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旅游业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经过几年的发展,云浮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各项经济社会的重要指标已跃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本报记者张建军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丹东市市长陈铁新———

    五大优势促发展

    辽宁省丹东是沿海港口城市,丹东产业园区是辽宁省“五点一线”经济发展带的东端起点,它除了具有其他各点共同的优势外,还有它独特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区位优势。园区处于辽宁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东北东部经济带和环黄海经济圈的交汇点,又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境内的起点,具有独特而优越的区位优势。二是交通优势。园区位于快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之中,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运输方式齐全,直通国内外。三是腹地优势。园区背靠东北东部城市群,包含地级市13个,面积28万平方公里。随着东北东部城市群经济关联度的不断提升,园区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出海大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四是产业优势。丹东工业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居全省前列,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产业都有很好的基础。五是生产要素优势。丹东人均占有水量是辽宁省人均水平的4.5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位居辽宁省前列,已发现矿藏资源64种,其中硼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60%,电力资源充足,水电、火电、风电齐全,是辽宁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可为企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同时,丹东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拥有国家、省级以上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20处。    

    (本报记者李  巍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02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帮助下,先后在西双版纳布朗山乡、基诺山乡“两山”实施综合扶贫开发,德宏三台山德昂族乡开展“兴边富民行动”,怒江独龙江乡驻村帮扶,以及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三免费”教育,在昆明开办人口较少民族大中专班和高中班。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特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资金约2.74亿元。

    从2006年开始,中央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对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中央和省级专项扶持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达19974.4万元。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了交通、能源及生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人畜饮水、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培训等6361个项目,使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开局良好。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制定规划,加强领导。编制了《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二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实施整村推进。对37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实施整村推进,完成专项投资7559万元,主要用于改善村容村貌等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种养为重点的增收项目,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改善基础条件。2006年,扶持31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的农田基本建设、人畜饮水、沼气池建设、能源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四是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五是对口帮扶。2005年底,云南省与上海市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2006年上海援助德宏州德昂族发展资金511.426万元,实施了1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农村教育、劳务培训等61个项目。

    总之,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教育文化卫生等项目,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报记者周  斌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新乡市委书记吴天君———

    让群众过得更舒心

    一年来,河南省新乡市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在全面完成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同时,承诺为群众办的20件实事,件件都兑现。

    这20件实事简单地说就是,各级政府拿出大笔资金解决与城乡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困难和问题,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农村沼气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沼气入户率达30.68%。沼气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深化。2006年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337万多人,参合率达81.75%。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使农民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享受到了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2006年全市共有3.2万余人参加技能培训,12万农民工通过培训实现就业;农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农村公路累计完成建设里程1823公里,696个行政村通上油路,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经济适用房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开工建设了一批经济适用房小区,已竣工10.8万平方米;行政村通车率大大提高。全市已有3510个行政村开通了客车,通车率达98.2%;城市低保标准有了新提高。全市有45414户低保家庭从中受益……

    此外,新乡市新农村建设的“九大惠民设施”也在建设中。  (本报记者党涤寰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达州市委书记李向志———

    破除“五难”促和谐

    四川省达州市按照省委“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总体要求,结合达州的实际,以“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建设新农村、培育大产业、发展大商贸,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构建和谐达州。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重点抓好优质粮油、苎麻、茶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优质生猪、宣汉黄牛、旧院黑鸡、开江白鹅等特色畜禽优势产品。二是加大推进山、水、田、林、路、气、电、园、房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重点抓好苎麻精深加工产业、中药产业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重点打造煤、电、冶、化、建产业链。把握天然气开发深入推进的机遇,加速打造秦巴地区商贸中心和旅游胜地。着力培育壮大骨干商贸企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邮电通讯、信息咨询。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

    深入开展10大“惠民行动”,重点解决群众“五难”问题。一是解决“行路难”,新增33个乡镇、250个村通油路;二是解决“饮水难”,新建微水工程5000处,找水打井18541口,解决7万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三是解决“上学难”,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9万平方米;四是解决“看病难”,在全市4个县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确保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五是解决“就业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确保城镇新增就业28000人以上,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最大限度地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人人共建和谐,人人共享和谐的良好局面。  

    (本报记者钟华林整理)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和谐社会要从小处着手”
    构建和谐社会需加强绿色法治
    以科学发展引领青山生态工业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06天津经济
    “绿色清单”彰现科学发展理
    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运行
    和谐社会是现实选择
    北京和谐社会指数看哪些指标
    “珠海模式”受关注 超前规划
    徐显明:和谐社会的五只“拦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