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青藏高原东部的巴颜喀拉山脉。
保护区不能一“圈”了之
一些地方部门表示,近年来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张,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凸显,需要采取措施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面积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的西藏,目前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8个,面积达40.83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03%。如此之多的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只能拿出几百万元的经费。其中,国家级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每年的保护经费不足30万元,是所需经费的十分之一;其他已建的15个自治区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每年均只有一两万元的保护经费。由于资金有限,保护区很难开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检测等工作。
几位环保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青藏高原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尚无完整的本底调查资料,缺乏全面、长期、科学的保护规划和功能区的合理划分,有的仅仅是一种“圈地式”的行政保护而已。
张永泽说,全国其他省区保护区面积只占到当地国土面积的12%左右,而西藏已达34%,他认为西藏控制在20%左右就可以了。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圈地”式行政保护效益甚微,不若让其“瘦身”发挥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西藏林芝地区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兰平说,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往往也是风景秀美区,目前已有不少商家看好这些地方的“原生态”旅游,但因路桥等基础设施差,大多又不敢贸然投资,因此需要加大自然保护区内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完全可以兼顾旅游业的开发。”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浩认为,这有利于环保资金的充分利用和当地百姓后续产业的发展。他建议,眼下“三江源”生态建设项目就应该考虑增加一些旅游项目进去,如果现在不考虑,恐怕今后乱开发、走弯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