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国内快报 >> 资讯正文 | ![]() ![]() |
|
||||||||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初见成效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马玉宏 资讯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24 | ||||||||
本报讯 记者马玉宏报道:“过得挺好的,我们住进了砖瓦房,气候、交通条件也比草原上好,国家每年还给6000元的生活补助款。”5月18日,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移民新村村民阿力告诉记者,“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开车,可以到外边打工、跑运输挣钱了。” 青海省把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核心和主体工程来抓,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6年底已完成投资21.31亿元,占下达计划量的62.5%,累计完成禁牧任务5266万亩,安置移民31620人。 通过零散搬迁、集中安置和聚居禁牧两种方式,三江源地区已建成35个移民社区。这些社区基本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和教育、卫生、通讯、环卫“四配套”,其硬件设施已基本达到牧区小康村标准。目前,已有6800户31620名生态移民被妥善安置在这些社区。 在实施生态移民过程中,青海采取了下列措施:一是把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有机结合。将退牧还草工程中10年的饲料粮补助转化为对牧民群众的生活补助,生态移民实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草场承包经营权不变,禁牧期过后,去留由群众自己选择。二是引导牧民有序进入城镇,以减人减畜实现减轻草场压力的目标。三是重视发展后续生产。在充分调动牧民劳动创收的主动性、积极性基础上,通过引导采集药材、开展生产技能培训、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组织从事劳务活动、建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兴办小型手工业等方式开拓就业途径,发展虫草经济、劳务经济、路边经济、庭院经济,帮助牧民最终摆脱对草地畜牧业的生存依赖。四是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区在工程实施中,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定居房屋的建设标准和质量,为牧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由于措施得力,三江源地区高等级草地面积明显增加。青海省气象局卫星遥感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每亩年产小于200公斤的低等级草地减少,而每亩年产200公斤—600公斤的中、高等级草地面积明显增加。与2003年和2004年相比,2006年亩产400公斤—500公斤的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95%和98%,亩产500公斤—600公斤的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倍和1.1倍,而亩产高于600公斤的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5.8倍和1.1倍。 除禁牧搬迁外,三江源地区已完成退耕还林(草)128.2万亩,封山育林131.7万亩。完成鼠害防治3284万亩,综合治理三江源区黑土滩2.6万亩,建成牲畜暖棚45120平方米、贮草棚15040平方米、人工草地1880亩。“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项目”、“三江源区退化草地恢复机理、草畜营养平衡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三江源区适宜栽培草种快速扩繁与加工技术研究”等三大科技支撑项目均已快全部完成,496个生态监测基础站点遍布三江源地区,形成地面监测网络体系。 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到2010年将完成退牧还草9658.29万亩,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20%至40%,黑土滩治理552.58万亩,封山育林452.04万亩,退耕还林9.81万亩,沙漠化防治66.15万亩,40%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80%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得到保护。预计每年增加降水80亿立方米,黄河径流增加输送12亿立方米水量,按我国目前万元GDP产值水量计算,将会带来700多亿元的产值。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青海三江源地区危害生态环境 近百位国内外专家共同研究九 或准发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彩票 三江源地区湖泊水体面积持续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监测表明:三江源地区植被正 聚焦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 让黑 三江源:“中华水塔”下的生 三江源生态保护区不提工业化 《三江源》在“环保纪录片周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