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资讯正文 | ![]() ![]() |
|
||||||||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宋振科 王… 资讯来源:郑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2 | ||||||||
孟津湿地保护区扩权 12月7日,记者来到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时,马朝红正在通过QQ和鸟友们沟通情况。 “北京的一个鸟友让我发一个观鸟路线和乘车、住宿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一个多月了我还没有回复,今天一定得发出去。”在挂着QQ的同时,马朝红熟练地发着邮件,告诉这位鸟友到洛阳后如何转车到孟津,到哪儿住宿,什么时间到哪个滩上看什么鸟。 4天以前,马朝红所在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津管理局成立,她和7个同事一起搬到位于孟津县城八一路上的一栋小楼,而此前孟津保护区归属于县林业局,在我省黄河湿地保护区归属关系上,孟津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第一个从同级林业部门独立出来。 马朝红所在的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成立于1995年,2003年在原有的洛阳孟津、吉利和三门峡 3 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成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6.8万公顷,其中孟津段1.5万公顷。 “1997年省林业厅公布的河南陆生野生动物中陆生鸟类385种,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目前发现的鸟类就有200多种”。马朝红说,作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的一部分,孟津保护区极具代表性。 天鹅事件后的水禽保护 12月7日下午,孟津县白鹤镇北部白鹤控导工程附近的黄河上,寒风凛冽,出小浪底不远的黄河水清澈得没有一点黄色,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沿河岸逆水而上。 自三门峡黄河湿地发现中毒的白天鹅以来,处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保护区下游的孟津管理局工作更加忙碌,对黄河湿地水禽的监控更紧。 “快看,快看,那几只小䴙䴘。”马朝红指着几只逆水而上的鸟儿喊着,一提起黄河湿地上的鸟儿,孩子已经上五年级的马朝红总会特别激动。 几只小䴙䴘沿着河岸游动,不时将头潜至水下,时而浮出水面舒展羽毛,“这是黄河湿地上最常见的一种鸟,非常像小野鸭”。马朝红说。 十多只豆雁从头上飞过,它们飞得如此低,低得让你可以看清楚它们的一根根羽毛,他们时而成一字,时而成人字,只有这时你才能体会小学课本中对大雁南飞场景的描写。 “它们是吃麦苗去了。”沿着马朝红手指的方向,附近麦田里黑压压的一群豆雁。 蹑手蹑脚地向雁群靠近,可豆雁还是惊觉了,黑压压地腾空而起,形成一条长约百米黑白相间的“鸟带”,蔚为壮观,转瞬又向天际散去。 与常见的小䴙䴘、豆雁相比,黄河湿地上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水禽,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大鸨、黑鹳、白尾海雕等十多种,国家二级的有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30多种。 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发现病鸟和其他异常情况,马朝红和负责该段的观护员张会端的巡护工作结束,“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巡视是否有病鸟并每天上报。” 自从三门峡发现中毒天鹅以来,马朝红和同事们的工作更紧张了。 鸟儿曾经生活悲惨 与如今河南黄河湿地保护区孟津段发现两百多种水禽、人与鸟的和谐关系相比,10年前此段黄河湿地的鸟类生存状况糟糕得多。 孟津管理局副局长吕继波告诉记者,保护区成立之前,各种捕鸟毒鸟事件频发。 “捕鸟者多采用投毒、张网等方法,还专门使用打鸟船,有人在上游投毒或麻醉药,鸟儿食用后中毒浮在水面上,偷捕者从下游将之打捞上船,或给鸟儿打解药、或鸟儿自行苏醒,然后将之出售。”吕继波说。 吕介绍,1992、1993两年内此类现象更为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对鸟大量需求的刺激。在孟津管理局提供的一份资料中,1995年1月,林业部门在查获违法狩猎动物案件时,此段黄河上最多一天有15条打雁船,每船架有两支长4米、口径达4cm的排铳,打一枪就可杀害数十只水鸟。一天上千只水鸟被夺去生命,“猎杀者拔毛剥肉,惨不忍睹”。 黄河湿地鸟类被猎杀的情况经多家媒体报道后,省政府于1995年8月批准建立河南孟津黄河省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了,对周围村民的宣传力度加大,当地公安部门对捕鸟案件的打击更有力,孟津段10名管护员常年巡护在黄河滩上,有效制止了乱捕滥猎水禽案件的发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浙江用鱼苗修复江河湖海生态 我国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 2004年渔业污染造成直接损失 淮河污染水体进入江苏 洪泽湖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