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产业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自然生态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黄河生态遭严重破坏 渔业过度繁殖酝酿新矛盾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宋振科 王…    资讯来源:郑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2

 

  鸟的种类从30种增到200种

  在保护区之前,马朝红和父亲马书钊——一位老林业工作者,已经开始对区内鸟类的种类、数量进行调查。而在保护区成立后的前几年,调查鸟类种类和数量依然是主要工作之一,记录水鸟30多种,总数量3万只以上

  经过马书钊父女和同事们几年的努力,截至2004年12月,孟津黄河湿地管理局确认保护区内有鸟类175种,隶属16目44科,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大鸨、黑鹳、白尾海雕等10种;国家二级的有白琵鹭、灰鹤、大天鹅等29种,省重点保护动物有鸿雁、苍鹭、大白鹭等25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鸟类的有夜鹭、豆雁、赤麻鸭、绿头鸭等78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种保护的鸟类有白眉鸭、琵嘴鸭、普通燕鸥等25种,总数量达到6万余只。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于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发现的鸟类有200种以上。

  鸟友们的观鸟圣地

  2003年起,全国各地的鸟友也首次关注孟津丰富的鸟资源,马朝红目前每年都会接待十几批这样的鸟友,他们在网站的观鸟论坛中发帖,定好日期,一呼而去。

  “他们看得很仔细,对着一只鸟能看上半个小时,很认真,而且一看一个准儿。”马朝红对鸟友们的专业素质佩服不已。

  2005年春节刚过,来自北京、杭州、武汉、郑州等地的几个鸟友一起来到孟津观鸟,他们对鸟类知识的掌握让马吃惊,随身配备也让人羡慕。“每次都有人带万元以上的专业望远镜”。各地的鸟友回去后就把观鸟经历发在论坛或博客上,孟津黄河湿地的知名度逐渐提高。

  来孟津观鸟的人多了,马朝红在“鸟界”也成了名人, “12月初在洞庭湖举行了观鸟大赛,本来准备去的,但因为管理局成立有很多事情,最终没去成。”而在这次观鸟大赛上,河南也首次独立组团。

  来观鸟的鸟友多了,对完善黄河湿地保护区的鸟类种系也有好处,“保护区有七八种鸟都是各地的鸟友们发现的,完善了我们的调查资料,而鸟友们的观鸟活动对保护鸟类也是促进,有利于保护区的发展。”

  人与鸟的共生共存

  11年过去了,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鸟的种类多了、数量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捕杀鸟儿的事件基本消失,人与鸟在这里共生共存。

  黄河湿地孟津管理局局长韦晓彦介绍,1995年保护区首次记录发现6只大鸨,这一数字到1998年已达到52只;1997年记录发现黑鹳3只,2000年曾发现5只;1998年首次记录发现33只小天鹅,1999年11月26日记录发现三小群527只;1995年记录灰鹤247只,1999年记录发现353只.……这些数字几乎每年都在增加。

  保护区村民对鸟的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救助受伤鸟儿已在当地村民中变成习惯。

  2003年,白鹤镇一村民在自己地窖中发现一只受伤的雕鸮,村民发现后立即和当地派出所联系,马朝红和同事一起赶到将雕鸮接回救治。

  2004年7月,马朝红接到村民电话称一白天鹅受伤,于是连夜赶到事发地,将天鹅抱回林业局救治,“天鹅可重,我抱它一路,还得用一只手抓着它的脖子小心被啄。”

  当地村民和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每年冬天成群结队的豆雁到村民的麦田里吃麦苗,村民也只是在田地里扎一些假人,却从不伤害它们。

  常年巡护在黄河滩上的张会端老人告诉记者,这年鸟在孟津段捕鸟害鸟的事情基本消失,巡护员的工作也从最初的阻止害鸟事件发生变成“寻找是否有鸟儿生病,发现禽流感疫情及时上报”。

  保护区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让吕继伟无奈:黄河上一些人四季都在挖沙,冬季鸟儿迁徙,挖沙的噪声和污染严重影响鸟儿的生活;保护区外有一家餐馆经营野味,管理局没有执法权去查禁……

  看着渐多的鸟儿,看着村民对护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马朝红和同事们感到欣慰,今天的这一切也正是保护区当初成立的目的所在。(郑州晚报记者 宋振科 王梓 自河南报道)

  三河湿地的若干生态样本

  水土流失带走了黄河流域大量肥沃的土壤。在破坏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同时,加速了人们不合理的垦荒,恶性循环导致湿地面积持续萎缩,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屡屡受到威胁。一方面是流域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方面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重重矛盾。

  黄河生态的林业样本

  秦岭以北七市65县,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

  吴起县是陕北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每年流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据说有超过8亿吨来自这里。

  “现在你再看”陕西省林业厅退耕还林中心副主任毛陇萍指着卫星云图的显示告诉记者,“颜色最深的就是吴起,像一只漂亮的绿蝴蝶。”今年夏天,毛陇萍陪同一批江西来的客人去陕北旅游,客人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黄土高坡,感到很遗憾,他们说,除了缺水,陕北跟山清水秀的江西没有多大区别。

  包括吴起在内,在陕西秦岭以北的榆林、渭南等七市65县,是我国风沙区由北向南的侵袭和过渡带,风蚀、水蚀交替危害,也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和入黄泥沙的粗砂源区。资料表明,水土流失和沙化超过455公顷。

  陕北造林运动 连续三年复种方达标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在黄河流域实施防护林计划,构筑了黄河沿岸生态经济防护林,“北锁风沙、东治黄河、南防水土流失”。陕西同步实施了三河湿地生态经济防护林,关山水源涵养林等九大片。不过跟长江防护林的自然条件不同,黄河流域的防护林面临更多问题,陕西防护林建设工作站站长吕复扬说:“比如在陕北,每年降水平均在400毫米以下,有效的降水更少,春季造林需要水的时候,干旱、风沙,八月到十月,雨量集中占到全年的80%,而且以暴雨形式出现。种植的树苗需要连续三年复种,才能完全达标。”

  造林运动的结果是,每年减少黄泥沙1.3亿吨。植被恢复很快,不过野兔和老鼠多了起来,当地的人们都很发愁。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浙江用鱼苗修复江河湖海生态
    我国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
    2004年渔业污染造成直接损失
    淮河污染水体进入江苏 洪泽湖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