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热点西部 >> 资讯正文 | ![]() ![]() |
|
||||||||
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建言西部大开发六大热点 | ||||||||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7 | ||||||||
西部大开发·需要做好生态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 段应碧 等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应“反弹琵琶” 段应碧委员:“‘反弹琵琶’就是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帮助农民建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口粮田,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的吃饭问题。”段应碧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解释说,“农民有饭可吃,就不需要再上山开荒或毁林复耕,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恢复,生态建设的成果也能得到巩固。” 彭于发委员:“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同时,积极调整投资结构,搞好各项配套建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杨邦杰 等人:西部大开发亟待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杨邦杰常委建议:“从国家生态安全考虑,有必要从建设长江黄河生态屏障的战略高度出发,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项目为生态补偿、生态移民等长期政策,使为长江中下游发展作出贡献的川西北地区人民得到相应的补偿。” 陈雅棠委员:黄河上游湿地牧区,例如甘肃省玛曲县湿地草原干旱、退化、沙化严重,涵养水源功能及对黄河水量的调节补充作用正逐年减弱。他建议:国务院应在黄河上游湿地牧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严格的牧畜限养制度,国家每年给牧民补贴一定的费用,并限养牦牛数量,对超牧者应酌情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这样做既可满足牧民对肉奶的日常需求,又可减少湿地草原的载畜量,有利于湿地功能得到逐步恢复。”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唐世礼说:“西部生态的总体仍在继续恶化。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生活在7万平方公里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地区,这对在石缝中求生存的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因为按现在的石漠化侵蚀速度,50年后他们将无地可耕。”他建议,生态补偿的方式之一是建立西部生态补偿基金,用于西部生态建设项目的信贷担保和贴息。在国家安排生产力布局时,将国家的重点工程,尤其与西部资源有关的石油、煤化工、磷化工、电解铝生产及深加工尽可能在西部安排并就地延长其生产链,尽可能将附加值留在西部,同时关注环保工程。 相关背景: 2000年至2005年,中央累计投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1220多亿元,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三峡库区、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里木河综合治理、中心城市污染治理等工程450多亿元。局部地区林草植被明显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开始下降,实现沙化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的转变。 “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将坚持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积极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环境安全体系,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工程。 西部大开发·需要搞好资源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 寿嘉华:“富饶的贫困”突出 寿嘉华委员:“与资源丰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地区‘富饶的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地方‘抱着金碗讨饭吃’,有些地方甚至‘开发了资源留下了污染和贫困’。”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生态环境破坏也愈发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低起点、低技术水平、作坊式的开发模式是其重要原因。 他建议,规范西部资源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水平,加强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淘汰不具备资质的市场主体,建立有序竞争、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尽快形成市场决定资源型产品价格的机制,政府控制的价格应充分体现资源地的合理利益,对新增的资源初级产品,切实多留一部分在当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改革现行资源税费体制,将现行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完善征收管理办法等。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关注西部大开发:撬动西部“ 政协委员称西部大开发六年来 国家发改委:未来中国西部大 “十一五”西部将实现“两稳 中国6年1万亿夯实西部设施 西部17个地区将“保护优先、 警惕生态资源成为“免费午餐 严防污染企业向西部转移 生态省建设 四川在西部先行 志愿者吴柱的西部“生态助学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