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热点西部 >> 资讯正文 | ![]() ![]() |
|
||||||||
将西部重点区域发展分五类推进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四川新闻网-西南商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8 | ||||||||
四川新闻网-西南商报2007年3月27日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金祥近日在贵阳召开的“2007西部农村城镇化论坛”上说,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城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但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尤其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到2006年底仍有1175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54.7%,西部大开发仍然任重道远。 王金祥说,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相当部分区域不适宜开展经济开发活动,也基本不适宜人类生活、居住,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相当多散居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转移到城镇来,实行城镇化。为此,“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西部条件较好的成都、重庆、西安等重点地区、重点城市优先发展,形成增长极,以继续加快西部的城镇化进程。 目前,中国西部城镇化率已由2000年的28.7%提高到2006年的35%左右。王金祥24日在“2007西部农村城镇化论坛”上指出,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上看仍然比较低,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王金祥说,为了加快西部城镇化进程,促进西部重点区域发展,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将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着手启动西部地区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初步考虑把西部重点区域发展按以下五类分别推进: 一是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积极培育和加快形成成渝、陕西关中―甘肃天水、环北部湾(广西)等重点经济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使其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二是鼓励城市圈聚集发展。充分发挥贵阳、昆明等省会城市及地区中心城市工业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知识资源丰富、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等综合优势,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发挥聚集效益和带动作用。 三是引导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对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等资源富集区,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原则,根据资源赋存条件、国内外市场需求、大规模开发利用条件等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优势资源富集区有序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是推动重点边境口岸城镇跨越发展。依托重点边境口岸,改造一批以集散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粮食、棉花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商品市场和物流园区,促进优势产品出口。 五是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对青海三江源、云南怒江、甘肃甘南、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国家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问题,并大力推进这些地区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保住西部的绿色生命线 可再生能源助推西部新农村建 转移支付更多关注西部 专家称 发改委:凡是不利于环保的就 国家将遏制西部与全国收入差 西部干旱地区地下藏着“水库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开 渥太华大学与中国三高校合作 甘肃启动“西部绿化行动” 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