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热点西部 >> 资讯正文 | ![]() ![]() |
|
||||||||
河西走廊开始大规模生态修复 | ||||||||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朱国亮 王… 资讯来源:西部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8 | ||||||||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的甘肃武威市,今年抽调了上千名干部进驻各乡镇和村社,目标是劝说这个市的凉州区和民勤县的农民关闭670眼机井,压缩耕地10万亩。 “我们希望在民勤县生态恶化最严重的湖区形成一个无人区,让生态得到自然恢复。”民勤县水务局总工程师魏多玉说。 民勤县被认为是中国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湖区的湖泊完全干涸,几乎被沙漠完全吞噬。因此,民勤县计划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分批关掉3000眼机井,压缩耕地近40万亩,这约占民勤县机井数和耕地数的1/3。与此同时,还计划在2010年前,将湖区风沙沿线的万余居民整体迁移到民勤绿洲内部。 河西走廊其他地区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已经实施 “三禁”: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中部黑河流域的张掖市从2002年起,展开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让下游干涸的居延海重现碧波荡漾的景象。 甘肃省水利厅厅长许文海介绍,甘肃省决定计划在最近5年间,把河西走廊打造成西北地区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带。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其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毫米~16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3000毫米。 从汉唐以来,河西走廊的垦殖就一直未断。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逐渐将这里打造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河西走廊以约占甘肃省18%的耕地,生产了甘肃省近1/3的粮食,提供了70%以上的商品粮。 目前,甘肃省和河西走廊各市县都在停止移民垦殖,转而关井压田,以减轻生态压力,将更多的水资源留给生态。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我国首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 荒山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 北 通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纪 为滇池建“肺”造“肾” 昆明 生态修复 "局地起沙"灾害不再 绥棱“寒地黑土”生态修复三 “这两年,鱼又回来了”:太 林草覆盖率49.97% 西宁南川河 我国30万平方公里土地经生 北京生态修复为山体疗伤 |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7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