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活动信息 >> 环保活动 >> 正文

把探索自然的过程还给学生

Eedu.org.cn 作者:陈琛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2
摘要: 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更接近生活,我尝试组队进行广东珠江水域水质调查、广府饮食文化调查、垃圾分类环保地图绘制等,但效果依旧不明显。

◆陈琛

我曾经是一名高中地理老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无论用多么震撼的图片和故事讲述全球海域的石油污染,再怎么描述锡林郭勒草原沙漠化的严重,再怎么形象地对比50年前后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学生们都无动于衷,只一味地记考点,背下环境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考题一有变化,便不知该从何下笔。

我开始意识到,现在的学生除了课本、考试,对自然和世界的了解太少了,学业的压力让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小。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更接近生活,我尝试组队进行广东珠江水域水质调查、广府饮食文化调查、垃圾分类环保地图绘制等,但效果依旧不明显。

第一次接触《我与自然的第一本书》,是今年初跟书作者廖文博士聊天的时候。令我惊讶的是,有别于其他故事性的绘本,这套书体现了人们学习一样事物的基本方法,贯穿了主题探究学习的教学思路。

全书共10册,每册不过薄薄十几页。拿《我的昆虫小伙伴》一册来说,首先引领孩子观察各式各样的昆虫,在近距离的观察过程中,思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既训练了孩子的观察力,又通过类比完成对昆虫特性的归纳思维训练。

在此基础上,“跟我一起画昆虫吧”一环中,孩子动手实践的过程,成了对细节进行观察、思考、总结的最好时机。蜘蛛是昆虫吗?要回答这问题,就要依据之前对昆虫结构的总结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三部分,“趣味拓展“环节,提供了诸如冬虫夏草、蝎子等具有药用价值和其他特殊意义的昆虫知识延展。教师还可以带孩子进行拓展,比如可以看看屎壳郎的奋斗史,查查蜂巢的结构,观察蚂蚁是怎么搬家又是怎么传递信息的,除了冬虫夏草,还有哪些昆虫可以做药,它们有什么药效呢?这些拓展越多越深,孩子的兴趣就越浓。

而最后的“超级英雄”和“我的自然笔记”提供了更多的探究任务与记录形式,让孩子在玩乐中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和记录的习惯。

《我与自然的第一本书》从更直观易察的生活场景和体验出发,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用游戏、任务探究等方式,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五大核心智力因素。在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兴趣、性格、情感、意志、态度等五大核心非智力因素。这是环境教育中较为系统、也更符合教育本质的教学模式。

整个学习过程也是孩子认识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我希望,孩子们能借此逐步建立与自然的连结,尊重生命,进而建立生态的世界观,并学会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与自然和谐相处,幸福相伴。

对话作者

对话人:廖文 《我与自然的第一本书》作者

陈妍凌 本报记者

记者:您在这套书中想传达什么样的自然教育理念?

廖文:人是融合在自然的,我们跟环境中的所有自然现象密切相关,必须让孩子掌握跟这些自然现象互动的能力。过去的教育,是成人把既定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经验传授给孩子。但是,自然教育强调把探索、观察、发现和体验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操作和参与。

比如,过去观察植物,我们会问学生:花美不美、香不香?但是自然教育老师会让学生碰一碰花,感觉一下花梗、花瓣,看看有多少花瓣,花瓣和叶子的质地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引导,会让学生的观察变得深入。学生日后再去观察其它花,就会观察它们更细微的部分。这种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意识的培养,才是自然教育最核心的。

记者:这套书的定位是,不仅自然教育机构可以用,没有动植物专业背景的家长带孩子探索自然时,也可以用。您是否意在借此降低自然教育的教学门槛?

廖文:对。大家常常用成年人理想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成人认为阅读是个好习惯,在自然教育上,就会让孩子多看书,尤其是百科全书。为了贴近孩子,这些书添加了精美的插图,甚至融入视觉增强(AR)技术。但这种呈现方式更接近成年人的视角和观点,未必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书里的一些内容,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孩子而言太难了,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未必懂。

我想打破这种专业化门槛,让孩子融入进来。老师或家长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进自然,让他们在观察、讨论中,被勾起惊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记者:书中以探究大自然的奥秘为主,没有展现大自然残酷的一面,比如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您希望让孩子只感受自然的美好吗?

廖文:我的下一套自然教育教材会涉及自然灾害。但我并不主张带孩子对观察到的自然进行过多价值评价。

一方面,这和孩子的身心特点有关。孩子对于善恶的认知要到9、10岁之后才逐渐萌芽,在此之前的过多说教,孩子是无感的。

另一方面,孩子的感知是成人的说教所不能比的。当孩子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触摸过花、叶子,听过风的声音,他们对自然的变化会格外敏感。很多环保从业者之所以走上环保道路,并不是因为有多深厚的环境专业功底,而是因为当下环境状况和他们成长时的状况有太大差异,让他们不适应、想回到过去。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是儿时的回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在孩子心里里播撒这种天人合一的绿色种子,让他们对自然有亲近感。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