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综合信息 >> 资讯正文 | ![]() ![]() |
|
||||||||
两大原因制约环渤海经济圈发展 | ||||||||
作者:李雁争 资讯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1 | ||||||||
□本报记者 李雁争 历经近二十年发展,虽然各省市的经济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环渤海经济圈依然处于概念阶段。专家认为,其中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各自为政和产业趋同。 三大板块各自为政 以大连为主要出海口的辽东半岛地区、以天津为出海口的京津冀地区和以青岛为主要出海口的山东半岛地区,这三大板块构成了环渤海经济圈。 然而,环渤海经济圈竞争大于合作。 目前,这三大板块从幅员和人口规模,都可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都市经济区,依托不同的市场基本自成体系,对别的地区没有较强依托。三大板块依靠各自优势,在竞争格局下的发展,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而且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环渤海这个概念已经不太经常提了。”山东省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字眼比较陌生,“山东现在正致力于半岛都市群以及半岛制造基地的建设工作,至于环渤海经济圈似乎已经陌生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樊杰对环渤海经济圈弊病有过总结,他表示,三省两市共五个省级行政单元,一体化的行政阻力大;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所有制特征相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 高耗能产业齐头并进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环渤海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钢铁、煤炭、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行业外,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 一些主要城市之间不但缺少经济的合作性,相反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环渤海经济圈市场分割状况的存在,也必然制约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体福利的提高。 专家指出,对于一个产业趋同的大经济体,资源的压力会越来越重;而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各省市没有解决问题的激励,相反还会加大对资源的掠夺,进而导致恶性循环。本次制订的环境总体规划或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措施。 ■对渤海环保工作曾培炎有5点指示 一是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放。要下决心关掉一批污染严重项目,改造一批技术落后企业,整治一批违法排污单位,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总量。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环渤海地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二是加强海域污染防治。各类海洋石油、海上航运和港口企业都要防止溢油漏油、超标排放,严格控制海洋倾废行为。海上养殖活动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控制密度,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有海岸和海洋工程建设,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三同时”的要求,配套建设运行环保设施。要建立健全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抓紧渤海海域原油污染事件的善后工作。 三是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要科学修订海洋功能区划,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监控区。加强对重要水生物种资源和珍贵濒危水生动物,以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四是强化对海洋环境的监测。要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优化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源。有关部门要定期评价和发布海洋环境质量信息。对入海排污口、滨海旅游度假区、鱼类产卵区、海洋生态脆弱区和赤潮频发区等重要领域,要加大监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五是加强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环渤海三省一市各级政府和有关中央企业,要真正落实污染物减排任务,实现达标排放。各有关部门都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在环渤海地区乃至全社会形成“爱护海洋为荣,污染海洋为耻”的良好风尚。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江苏生物柴油产业风生水起 特效吸附分离材料研制成功 鞍钢:炼钢成为“绿色”产业 专家首次核算:北京森林社会 商寅泉:以环保的名义构建中 海水利用将获一系列政策支持 敦煌: 绿洲风光美 产业养生态 体制缺失掣肘中国环保产业发 美国电影产业:环保先锋 我国能源产业存在六问题 政府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