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四川 >> 正文

让“生态宜居”成为可触可感

Eedu.org.cn 作者:李妮斯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16
摘要: 回顾“十三五”,成都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能感受到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多,“生态宜居”自然也就成为每个城市居住者可触可感的现在和未来。

◆李妮斯

四川省成都市雨后初晴,平日“藏”在西边的雪山纷纷挺出雄姿,市内多处可见连绵雪山。多年未曾露面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也出现在市民的镜头中。资深拍客丘寒介绍,2016年只有十多天拍到了雪山,2017年就增加到了30多天,2018年更是超过了50天……如今,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加。

这个数字增加的背后,伴随的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步伐,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全局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回顾“十三五”,成都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们身处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能感受到的“绿色”福利越来越多,“生态宜居”自然也就成为每个城市居住者可触可感的现在和未来。

常见“成都蓝”:

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增加35天左右

太阳渐渐冒出头,淡红色的光线洒下,远处,“高清版”雪山开始一一亮相:幺妹峰、大雪塘、九顶群山、华西雨屏……

才送走白云和晚霞,一大早又迎来朝霞、雪山,成都市民刘洋打开朋友圈看到这些画面毫不意外,一幅幅美图随手一拍就是大片。“今年空气确实好了很多,节假日去兴隆湖、天府绿道等地享受阳光和清新空气的人越来越多,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的人更是比比皆是。”刘洋观察朋友圈后发现,以前如果晒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会引来不少人点赞,如果能抓拍到雪山、彩霞,“肯定就是爆款”。而现在随着晒“成都蓝”的人越来越多,拍到雪山已经不稀奇了,拍到四姑娘山幺妹峰才算赢。

回顾成都生态环境治理走过的5年,成都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力实施“三治一增”,纵深推进“十大攻坚战”,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降低,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大幅增加,《成都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指标有望全面完成。

“成都蓝”更常见。截至2020年12月23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7天,优良比例达到77.4%,较2015年上升8.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9.1%,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成都蓝”正快速迈向“常态蓝”。

成都,素有千河之城的美誉。江安河、清水河、锦江等河流穿城而过,流淌之处,生机勃勃。据统计,2020年1月-11月,全市纳入监测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5.4%,较2015年上升27.9个百分点,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国、省考断面全部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十三五”以来,地表水总体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优”,水润天府盛景呈现;“十三五”期间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因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天府大地画卷铺展。

启动“碳惠天府”:

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17.21%

2020年3月,成都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这也是成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任务和重要探索。

2020年9月,“碳惠天府,守护成都绿”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在启动仪式上,“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与“哈啰出行”成功签约,标志着双方将立足广泛惠民的原则,共同倡导低碳出行,携手推进“碳惠天府”品牌建设。

据悉,去年成都市民使用“哈啰单车”行驶里程超过了5.5亿公里,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超过3.12万吨。直观一点说,这距离相当于成都地铁一号线行驶1340万趟,或往返地球与月亮715次。如果一棵树“铆足了劲”每年吸收10公斤碳排放量,成都市民通过骑行,一年减少的碳排放量就相当于多种近312万棵树。

目前,已有超20万辆单车接入“碳惠天府”小程序,今后市民可以通过日常骑行,获得平台碳积分,并用积分兑换绿色商品和服务。“碳惠天府,守护成都绿”系列活动也已走进人民公园、四川大学、市级机关办公区、伊藤洋华堂商场等场所,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再次倡导这座城市绿色低碳的新生活风尚。

“十三五”期间,成都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构建“碳惠天府”机制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成都突出协同增效,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机融合,深入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在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推动“煤改气”“煤改电”、布局重大生态碳汇工程、深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

较之2015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已累计下降17.21%。

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或可突破千亿元

“十三五”期间,为夯实绿色生态本底,成都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为着力夯基垒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都出台了《成都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成都市还制定了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在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实现四级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全覆盖。对706个行业依法核发7592张排污许可证,指导25982家企业完成排污登记。

此外,成都市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办理全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对1593家企业开展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断面水质超标扣缴等生态补偿机制。

为推进环保产业发展,金堂淮州新城获批国家级节能环保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龙泉驿长安静脉产业园获批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产值或可突破千亿元。

在责任落实体系持续完善方面,成都市压实政治责任,出台《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配套设立50项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和25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摸清全市及试点县自然资源资产家底及部分变动情况。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7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