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赞叹的“玉垒山”则是今天的龙门山。
同处龙门山脉、天府之国北部精华灌溉区有两个优美的山水城市,一个叫都江堰,另一个叫彭州。
西汉文翁,效法李冰治水之法,九分湔江,汇合岷江,千百年来涵养了彭州这片绿地。近年来,彭州紧扣成都“西控”生态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获得“全国生态文明标杆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的同时,正在跻身“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
雪山下的天府彭州越来越养眼和舒服……
涵养生态底色,坚守绿色底线
彭州是长江上游“天府之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大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区域和“基因走廊”,4300米的巨大落差造就了丰富自然景观以及飞来峰群、冰川溶洞、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然而,天生丽质并不代表美丽终生。彭州一直站在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战略高度,在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龙门雪山下,清澈湔江流。为了不辜负大自然的这份馈赠,彭州在四川全省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周边地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成果,打赢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保卫战。
2020年,彭州消除了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实现全达标。
转化生态价值,收获绿色喜悦
前不久,一个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有意落户彭州产业功能区,考虑到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项目在评审阶段被“一票否决”。这是近年来彭州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拒绝落户的众多项目之一。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彭州也在一步步往前推、一层层往下落。如,依托“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处置企业921户,整改提升企业700余户,完成陶瓷、铸造等行业煤改气(电)60余户。
一直以来,彭州坚持创新驱动绿色赋能,工业底色“绿”意不断变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坚持“产业功能区+科创空间”建设模式,实施“领导小组+管委会+运营公司”运营架构,聚力打造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逐渐形成了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天府中药城、龙门山湔江河谷旅游区、丽春航空动力小镇、天府蔬香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近几年发展,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占比提高至38.1%,建成科创空间4万平方米,全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入驻创新创业企业(团队)23个,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到130亿元,迅速成为区域性“政策洼地”“投资福地”“服务高地”。2020年,彭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
正是彭州的这份不懈坚守,才收获了绿色的喜悦。
创造生态场景,营造绿色幸福
把一个个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高品质产业社区和人们向往的旅游景区、景点,让特色镇为年轻群体营造一个有别于现代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推动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出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同时提出“民宿点亮乡村,用艺术对话世界”的民宿集群发展构想,生态化打造龙门山民俗IP品牌,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支点。
生动的实践与探索,清晰了彭州生态价值转化发展思路。
突出消费场景策划。2019年4月,西南地区第一张民宿产业取得集体商服用地的不动产登记证书在彭州“鹿野小院”诞生,提振了民宿业主来彭投资的信心。目前,“无所事事”“绿野新城帐篷酒店”“熊猫の森林”等精品民宿已达到43家。
正是凭借这种产权改革释放的活力,彭州抓紧探索IP+产业、场景体验等发展新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文创、农业+康养、农业+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湔江河谷生态旅游,牡丹、桂陶、白瓷等文化资源,走在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前沿。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第一季度,鱼凫湿地乐园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00余万元。”前不久,小鱼洞镇的渔江楠新型社区召开第一次议事(协商)会,成员围坐在一起,通报今年以来社区的各项工作成效。
这正是彭州探索建立以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镇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合作、多方利益分配激励为主要内容“1+C+N”三级投资架构的农村集体经济联营制的一个缩影。
渔江楠新型社区通过整理荒山、荒滩、林盘1300亩,打通资源整合、市场对接、利益联结等关键环节,打造“渔江楠”“鱼凫湿地”等乡村振兴明星村,实现“荒山变花山”“荒滩变公园”“竹林变酒店”。
一直以来,闻名远近的“西部山区第一村”宝山村以“绿色银行”为发展思路,从早期的工业发展转型为“以工促旅”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了一三产业互动、产村相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以旅助农”共同富裕的目标。
打响生态蔬菜品牌。4月的一个清晨,满载蔬菜的大小车辆不断驶进市场,喇叭声、卸货声,不绝于耳。这里是位于彭州濛阳街道的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西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
“每天早晨5点到8点,是市场最繁忙的时候。”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毛刚介绍,该市场日均供应蔬菜约9000吨、入场车辆达900辆次,年均交易额400亿元,实现了蔬菜买全国、卖全国。
作为全国南菜北运、北菜南运的主要承接地和都江堰精华灌溉区,彭州持续打造“彭州蔬菜·天然生态”大地蔬菜品牌形象,连续举办11届国家级蔬菜博览会,培育了“彭州大蒜”“彭州莴笋”“龙门山”等数十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品牌,发展壮大天府蔬香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成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2020年,蔬菜种植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9元。
融绿色理念于百姓生活,融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
彭州将城市建设根植于占市域总面积89.7%的蓝绿生态本底之中,百里景观轴线串联起“六山一水三分坝”三大地貌立体片区与13个主题公园示范区。社区公园、特色街区、网红厕所以及串联城市的16公里绿道,让人们开窗就能见绿,迈步便能游园,也让回家的路充满温情。
天府中药城、湔江河谷旅游区、新材料产业园区,正按照产城融合和产业生态圈理念,不断迈向绿色、生态、高质量的发展轨道。越来越多生态型民生工程的推进实施,使彭州人民看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工程共生互促的全新路径和美好前景,“生态优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当前,彭州正在青山绿水、百里画廊中探索实践一条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相互转换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