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未解之谜:农药--四川盆地的麻雀消失之谜?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未解之谜:农药--四川盆地的麻雀消失之谜?
作者:本报记者…    资讯来源:周末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9-20
 

  曾几何时,有一种非常普通的小鸟,在中国被上升到政治高度,沦为“四害”之一,进而遭到亿万群众的剿杀。但它却奇迹般逃脱了灭门的悲剧……然而,在其后二十多年的时光中,这种鸟却渐渐在消失,成为濒临绝种的“保护动物”。它就是麻雀。

  麻雀,在如今的四川盆地,成了一个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的鸟类。

  说熟悉那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见过这种最喜欢与人相邻而居的小鸟;说陌生那是因为,对于见过麻雀的这些人来说,它更多地停留在过去的记忆当中,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不胜唏嘘地对记者说:仔细想想,发现耳边差不多有近20年的光景没有见到成群的麻雀在一起“叽叽喳喳”了。“过去,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这都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描述这种小鸟的:【麻雀】鸟,头圆,尾短,嘴呈圆锥状,头顶和颈部是栗褐色,背面褐色,杂有黑褐色斑点,尾羽暗褐色,翅膀短小,不能远飞,善于跳跃,啄食谷粒和昆虫。有的地区叫家雀或老家贼。

  也许再过10年,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字句来了解它的存在。

  它们究竟上哪去了呢?民间有各种说法,有说是因为当年的“除四害”,而被捕杀灭绝;有说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导致其失去栖息地;还有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其集体迁移……究竟真相如何?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室主任郭延蜀教授前后花了20年时间,在四川盆地搜集线索证据。日前周末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揭开了麻雀消失的真相。

  猜测一:“人为大肆捕杀”

  怀疑理由:

  一提起一种动物的濒临灭绝,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身的“滥捕滥杀”。中新社曾经报道过北京人年食麻雀逾百万。《经济日报》曾报道南宁人每天吃掉麻雀3000只。《天府早报》也报道过成都的“麻雀杀手”3年捕杀10万只,在当地,一个山村几乎有80%的农户都参与了捕鸟,部分山民家中甚至有多达20张捕鸟网,平均一天可以捕获几十只小鸟,其中最多的是麻雀。油炸麻雀、烤麻雀至今仍是不少人嘴边的美味之一。

  无罪证明:

  郭延蜀并不同意“麻雀被人几乎吃光”的说法。他搬出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发生在我国的除四害运动作为佐证。当年的麻雀数量巨大,而且与人们争粮食吃。为此,麻雀被划入了四害,成为人们打击的对象。当年人们打麻雀的规模是今日捕雀人难以想像的。郭延蜀说,甚至出现过组织成千上万的人同时站在田地野坝的场景。“他们听候统一的号令,或敲锣打鼓,或放鞭炮,或扯起喉咙高声喊叫,发出排山倒海的声音,干扰麻雀的飞行,起到震死累死麻雀的效果。而且上至中央级新闻媒体,下至省、地报纸,都有各地灭雀战报或灭雀典型经验介绍。”就在这样空前的剿杀行动下,尽管麻雀种群数量有了明显下降,但并没有出现整个种群消失的现象。

  1960年,中央为麻雀“平反”后,生命力异常顽强的麻雀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数万只麻雀歇息树上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的景象又再度出现在各地。在郭延蜀的记忆中:“在四川,居民院坝或房顶屋檐下、街边电杆线上,捡食或歇息的成群结队的麻雀随处可见。”

  判决结果:

  “人为大肆捕杀”不是导致四川麻雀濒临消失的元凶,判决无罪。

  猜测二:“扩张的城市”

  怀疑理由:

  麻雀的逐渐消失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谋而合。于是有另一种猜测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水泥构建的现代化都市日益蚕食着茅草木屋的乡村地盘。习惯于在屋瓦之间与墙壁洞隙内筑巢的麻雀,渐渐失去了构建巢穴的栖息地,进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和消失。

  无罪证明:

  对这种猜测,郭延蜀依然否认。他表示,麻雀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鸟类动物,即便是摩天高楼,在其空调水管洞的缝隙,外墙的广告牌缝隙以及楼顶隔热砖的洞隙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情况说明适于麻雀生存的地方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多样化了。况且四川盆地地处西部,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仍欠发达。尽管钢筋水泥的高楼数量逐年在上升,但是旧城区仍占了相当的面积,那里仍然存在着众多适合麻雀筑巢的老式房屋。”

  判决结果:

  “城市的扩张”并没有令麻雀流离失所,判决无罪。

  猜测三:“气候变暖”

  怀疑理由:

  近20年来,随着科技工业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都在趋于恶化,温室效应愈加显著。不止一位科学家提出,气候的灾难性变化将给某些物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也因此,有人认为,四川盆地的麻雀并非消失了,而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麻雀将自己的家从气候变暖的地区搬到了气温较低的地区。

  无罪证明:

  这种猜测再次遭到郭延蜀的否定。他说,环境的恶化确实给物种带来了某些影响,但庆幸的是这种影响尚未导致严重恶果,因为至今还未因此发生种群灭绝的现象。

  郭延蜀告诉记者,他敢于下这个结论是有切实的证据的。他对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内残留的一个麻雀小种群进行了5年的观察。虽然校园由于地处市区,受热岛效应影响,夏季气温比远郊要高2—3摄氏度,但是麻雀并未进行迁移。而且他的研究资料表明,过去100年间,全球气温仅上升了0.3—0.6摄氏度,这种升温也并非平均发生在全球的每一个地区。仅我国而言,存在增温区与降温区两大区域。从1951至1990年40年间,四川、江淮、江南等地区是呈现出降温趋势的,因此四川地区的麻雀不可能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发生种群的整体迁移。

  判决结果:

  四川盆地并没有出现气候变暖的趋势,判决无罪。

  猜测四:“种群消涨规律”

  怀疑理由:

  生物学界有一种说法:动物种群可以通过疾病、竞争、捕食等因素的作用,对个体的数量进行调节,如果在某个时期,某种动物种群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后,那么在种群消涨规律的作用下,其数量可能会自发性地下降。

  根据这种说法,有专家提出,在80年代之前,四川地区的麻雀数量一直在增长,尤其到了70年代末期,麻雀的数量已经比较庞大,超出了这一地区应有的平衡数量,因此按照种群消涨规律,麻雀的种群进行了自我调节。

  无罪证明:

  郭延蜀很肯定地对记者表示,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种猜想看似有些道理,实则站不住脚。因为种群消涨规律不单单只是“消”,也应该有“涨”。四川地区目前的麻雀数量非常少,可以视为“消”。根据该理论,当麻雀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应该再度“涨”起来,但事实是,20多年来麻雀逐步消失,至今没有任何种群恢复的迹象。

  野外调查的结果也印证了郭延蜀的想法。“由于麻雀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内部的竞争减小了很多,麻雀种群数量应该有所回升,而不会继续向完全消失发展。”

  在调查中,他还发现了一个十分反常的现象:川西高原拥有众多麻雀的天敌,按理麻雀的数量应该稀少才对,而现实却是,麻雀的种群在当地占优。而在极少见到麻雀天敌的四川盆地内,麻雀的数量却很稀少。

  判决结果:

  “种群消涨规律”不适用于麻雀消失,判决无罪。

  谜底:农药才是杀死麻雀的幕后真凶

  一个个猜测先后被推翻,麻雀的消失在当地渐渐成为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谜:究竟到哪里去了?

  为了寻找真相,郭延蜀告诉记者,他将十几年来所搜集的野外数据、文献资料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将其绘制的四川省麻雀分布图分别与1∶3000000的四川省地貌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和人口分布图进行了叠置,运用时下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了综合处理分析。在详细的数据与尖端的科技联手之下,谋害麻雀的元凶逐渐露出了真面目。

  定罪证明:

  计算机的辅助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麻雀消失区域恰好与四川省比较发达的农业区重叠。这说明什么呢?郭延蜀推断这暗示着四川麻雀的消失与这些农业区的农药有关。

  于是,他找到四川省的农业部门,翻阅了当时的资料。资料显示,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四川省农业地区的主流农药品种为久效磷、对硫磷、氧化乐果、磷胺等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除此之外,农民也开始使用各种除草剂。而之前,这些地区一直在单一地使用中低毒高残留的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农药,且使用量并不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为了提高水稻等农作物的产量,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各种有机磷农药,剂量和频率都在成倍地增加,比60年代高出4—5倍。

  郭延蜀指出,为农民带来丰收的有机磷农药恰恰是导致麻雀消失的罪魁祸首。四川盆地的麻雀每年3月下旬至9月上旬处于育雏期。育雏期的麻雀喜食昆虫,而这段时间刚好是农药使用的高峰期。由于农田中的昆虫中了农药的毒,捕食了含毒昆虫的麻雀也会中毒而死,幼雀因失去父母抚育饥饿而亡。

  而研究的结果还显示了一个更为可怕的现象。郭延蜀说,自己曾经解剖过一些死去的麻雀,结果在尸体中并未发现有毒成分的存在。然而当他剖开麻雀的胃后,却发现里面无一例外地空空如也。经过研究,他发现,即便麻雀没有捕食中毒的昆虫,只是吞食了沾有微量有机磷农药的杂草种籽,尽管毒性并不致命,也会导致麻雀患上厌食症,最后活活饿死。

  从1980年秋季在南充市郊所作的统计中,郭延蜀发现,当年幼鸟与成鸟的比例仅为0.7∶1。而在正常情况下,秋季麻雀种群中,占多数的应该是幼鸟,幼鸟与成鸟的比例应该约为4∶1。因此1980年下半年出现的麻雀种群数量突然骤减的现象,是该年度麻雀繁殖失败、当年幼鸟存活率太低所致,罪魁祸首就是有机磷农药。

  消失的绝不仅仅是麻雀

  郭延蜀很痛心地说:“麻雀消失现象最先出现在农业发达的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平坝地区,然后向经济较落后的区域扩展,并持续至今。”

  同样的现象并不单单出现在四川。他指出,事实上在我国的农耕区,尤其是南方水稻产区,麻雀已成为罕见之鸟。

  同样的现象也并不单单出现在麻雀身上。郭延蜀还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四川省内喜鹊的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与麻雀惊人地相似。在四川省发达、较发达的农业区,在有机磷、呋喃丹等农药被大量使用的地方,类似植物种子的农药颗粒剂、被剧毒农药污染的植物果实、种子、昆虫、蚯蚓等正导致喜鹊以惊人的速度逐渐消失。

  郭延蜀不无忧虑地指出,鸟类是生态环境变化最敏感的指示者,麻雀数量的锐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一面镜子。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早在1774年,普鲁士国王曾下令消灭麻雀,并责令每杀死一只麻雀给予奖赏。人们于是争相捕雀领赏,几年后麻雀即被捕光杀绝,国王也为此支付了大量奖金。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果树都长满了害虫,叶子被吃光,果子也结不出。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且被迫到外地运来雀种,精心加以保护繁殖。由此可见,如果麻雀灭绝,人的日子绝不会好过。

  2000年8月1日,中国鸟类专家组8名成员一致同意,将麻雀列入由数十位野生动物专家制订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任意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已属违法。

  然而麻雀并不稀罕什么“国家保护动物”的头衔,它们要的是能够与人类和平安全地共存下去。对此,郭延蜀也表示,仅是禁用或新开发几种农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们应该有节制地、科学地使用一切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我们不能肯定下一个消失的将会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任由这种‘消失’继续下去,那么最后一个‘消失’的绝对是人类!”郭延蜀如是说。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农药残留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绿色和平组织:广州3大超市售
    黑龙江阿什河面临水土流失和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