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动植物保护 >> 资讯正文 | ![]() ![]() |
|
||||||||
“水中熊猫”中华鲟摆脱灭绝预言? | ||||||||
作者:廖君、周…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5-23 | ||||||||
水中国宝能否得到重生? 为了保护中华鲟,中国三峡总公司进行了持续、稳定的大额专项资金投入,累计投资达3734万元左右。中华鲟研究保护基地得以建立,科研人员得以顺利开展中华鲟的科研与保护。中华鲟研究所承担起繁衍中华鲟的使命,为中华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新家园,中华鲟在这里生儿育女,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人工繁殖中华鲟试验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1984年,采用鲟鱼脑垂体作为催产剂,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鲟试验成功,并首次向长江流域放流体长3厘米-4厘米幼鲟6000尾; ——1985年,鲟鱼脑垂体的替代物质——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研制成功,结束了靠牺牲鲟鱼脑垂体催产中华鲟的历史,人工繁殖中华鲟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1988年,掌握了中华鲟的捕捞、蓄养、催产、授精、脱粘、孵化、暂养、培育、放流等全套技术体系,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流程日益成熟和完善; ——1995年,首次放流9cm-11cm规格中华鲟幼鱼超过万尾; 截至2004年,中华鲟研究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近500万尾左右,为保护并繁殖中华鲟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4月,中华鲟研究所再向长江放流幼鲟10万尾及胭脂鱼科3000尾。 就在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之际,在宜昌市点军区江段,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举行了万尾大规格中华鲟、胭脂鱼放流活动,3.1万尾、平均体长30厘米的中华鲟幼鱼重回长江。 目前中华鲟研究所还人工繁育了20多尾15岁左右的中华鲟,他们已经接近性成熟。刘灯红充满希望地说:“这是我们研究所几批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最近三至五年,有希望培育出人工第二代中华鲟来,到时,将对人工第二代中华鲟进行野化训练、DNA鉴别等,当其可补充野生种群时再把他们放流到长江。人工第二代取得突破后,中华鲟灭绝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
||||||||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庆熊猫栖息地申遗成功 国际熊 青藏铁路系列访谈:中华对角 从英国推及全球地球面临第六 “中国熊猫吃空了美国动物园 非洲皇冠鹤濒临灭绝 "梦寐以求的圣杯":灭绝植物 环保专家倡导“俭朴生活” 人 专家撰文称四分之一灵长类动 英《自然》:金蟾 第一个因温 3年春季禁渔后国家一级保护动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