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资讯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北京从源头保护生命之水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北京从源头保护生命之水
作者:孙丹平    资讯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22

  ■密云水库上游,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正在建设

  5月31日,当一场几十年未见的特大冰雹劈头盖脸砸向北京城区的时候,我们正行驶在密云北部一条偏僻的小山沟———蛇鱼川小流域。这里没下雨,河床也是干枯的,乱石成堆,杂草丛生。密云县水资源局石城水务站的彭光来站长说,这里原来长年溪流清澈,水草丰美,但经历了1999年那个建国以来最干旱的年份和其后连续5年的干旱,河床断流了。

  蛇鱼川的上游是两条小山沟,汇合后形成蛇鱼川,流入密云水库。沟里有两个行政村、10个自然村,沟的上游是泥石流多发区,沟内还分布着7个养鸡场。

  在下游靠近沟口处有一个养鸡场。密云县水保站的蔡新广书记说,从这里往前几十米,拐过山坳就是密云水库。雨季,水库水位上升就可淹没这个地方,鸡场的垃圾和污水会直接污染水库。

  鸡场旁一个水泥砌成的大坑里埋着一个黑咕隆咚的大罐子。蔡书记告诉我们,这是新建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尚未开始运行。每一间鸡舍外都有污水收集管道,将污水汇集到这里。

  这个黑罐子外表难看,功能可不简单,它的全称是“智能化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简称CWT(Compact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从澳大利亚引进,每天可处理5吨污水。它的内部采用生物反应膜(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对污水进行生物净化。净化后的水达到排放标准,可用来浇地,也可以直接排放。鸡场附近还建有简易垃圾储运站,鸡场的所有垃圾必须集中到这里,定期清运到水库下游去集中处理。

  蔡书记说,原来垃圾都堆在沟里,下雨就冲进了密云水库。现在所有的村和养鸡场都在修建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储运站,以保证密云水库的水质不受污染。

  沿河边的公路向上游走,有的村旁放着准备安装的“黑罐子”。河道里有推土机正在清理乱石、杂草、垃圾,路上我们还看到两道小水坝,蔡书记说这叫“塘坝”,是用来沉蓄山洪带来的泥沙、保持水土的。塘坝里绿波渺渺,水草隐隐浮动。

  山谷深处,路越来越陡,最后我们到达了流域中最上端的村———山神庙,这里是泥石流多发地。彭光来站长介绍说,这里由于山高坡陡,气候也变幻无常,经常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短时间内就形成山洪或泥石流,沿山谷滚滚而下,不仅祸害当地群众,也污染密云水库的水质。

  陡峭的山沟里有一道道用石块垒成的堤坎,十分密集,从沟底开始,一直延伸进被葱茏的树林遮挡了视线的峰顶。蔡书记说这叫“谷坊”,是拦截山洪和泥石流、沉蓄泥沙用的。

  由于地势复杂,山上民居全都依山就势而建,居住很分散,生活污水的处理难度较大。他们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每家建3个相连的污水沉淀池,污水经3个池子的沉淀后再进入“黑罐子”。

  ■郊区旅游热危及水源地环境

  北京北部山区有许许多多像蛇鱼川一样的山沟,已经有不少山沟采取了类似蛇鱼川的治理措施。燕山山脉横亘在北京北部,一道道山脊蜿蜒曲折伸向南部平原,形成纵横交错的沟壑。雨季的雨水和山石间涌出的泉水顺山而下,在沟底形成溪流,无数溪流又汇集成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和大清河5大水系,奔向山前的华北平原。燕山中的山间溪流就是北京的水源地,世世代代养育着北京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到山区休闲度假。而水源地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旅游,也纷纷建成各种景点、民俗村、垂钓园、采摘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此带来的旅游生活污水、垃圾、养殖废水和农药化肥等污染日趋严重。

  据统计,2003年山区休闲旅游景点有378个,年接待游客950万人次。2004年山区休闲旅游景点已接近400处,民俗旅游户两万余户,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北京市水务局的调查表明,怀柔水库上游有餐饮和养鱼池150多处,密云水库周边有餐饮、养殖场117处,平均每天排放污水约2.94万吨,产生垃圾约3000多吨。这些垃圾的60%以上堆放在河道或沟道附近。

  2004年7月22日,密云县境内突发暴雨,冲入/牛河、转山子水库和密云水库的垃圾达21.5吨。

  近年,北京市水务部门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型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

  ■初步建成十余条清洁小流域

  何谓三道防线?

  据北京市水保站主任李永贵介绍:第一道防线是生态修复。在山顶地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实行全面封禁和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让大自然自我修复,自然保水。

  第二道防线是生态治理。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山腰、坡脚等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和节水灌溉,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减少污染。同时在村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防治污染,治理保水。

  第三道防线是生态保护。以河边和湖库周边为重点,建设林草生物缓冲带,发挥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控制侵蚀,净化水质,同时美化环境。

  2003年北京市开始在北部山区实施这“三道防线”,共涉及7个区县。到目前已初步建成十余条清洁小流域,我们看到的蛇鱼川小流域就是其中的一条。

  水源地需要保护,而水源地群众又需要发展经济,这是一对矛盾。

  ■山区变化出乎想象

  实施“三道防线”,建设生态型清洁小流域,给北京的山区带来了出乎人们想象的巨大变化,也给山区人民带来了实惠。

  在怀柔区西北的甘涧峪小流域,村里干净整洁,乱丢的垃圾没有了,路旁的花卉正在初夏的阳光下盛开。这里是一个民俗旅游点,这个小流域共设置9套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全部进行了处理,生活垃圾也实行分类存放,定时清运。

  在怀柔著名的“虹鳟一条沟”,排列着数十家以经营虹鳟鱼为生的“水上人家”。这里满眼葱茏,风景优美又整洁幽静,看不到垃圾脏物,也闻不到臭味。游客多的地方都有封闭式垃圾箱。这样的环境,不做宣传也吸引游客,周末和节假日,餐馆、度假村往往人多“爆棚”。

  山区人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就是钱。一旦人们有了这样的认识,行动起来也分外积极主动。李永贵主任说,现在很多山区农民主动找到当地水务部门,要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在怀柔和密云的深山区,我们还了解到,现在这里的山民每人每月能得到400元“工资”,去养护封禁的山林。其实,这400元是生态林补偿费。2004年8月24日,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的通知》,每年拿出近2亿元,对全市深山区近4万山民每人每月补偿400元,使他们由“靠山吃山”变为“养山就业”。这是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七进深山区调研后提出的思路。这项措施使郊区912万亩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得到妥善的管护,而山民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资讯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中国生态旅游将坚持“保护第
    北京首次跨省测空气污染
    继承才是最好的保护
    野生动物,猎杀肯定不是保护
    中外专家聚昆研讨热带生物学
    我国启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
    北京沙尘暴源头近千亩林地惨
    黑心蛇贩"取胆抛尸" 上千野生
    北京城八区环保局长响应民间
    胡四一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