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常海 通讯员 刘航
重庆市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魏嵬扎根一线,投身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有18年了。18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巫山县域内长江段及其6条支流,水陆行程超过8万公里。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前哨,功夫要下到日常。”魏嵬总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给巫山段长江水域及支流河水‘体检’,这样的工作我爱干。”
坚守:守护长江重庆段最后一道闸
冬春之交,江面寒风未歇,江水碧波荡漾,这里是长江巫山段培石断面,魏嵬和同事们正在进行水质取样监测。
采样看起来简单,其实规矩很严。魏嵬和同事戴着手套将消毒净化过的容器投入水中,取上水来,再按照不同的指标将水置入不同的容器,进行各项水质指标的实验分析。
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分析指标共28项。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又根据长江上游流域的情况增加了流速流量的分析,因此共有29项。在现场可以马上分析出5个参数:pH值、温度、溶解氧、电导率、浊度。在实验室则主要分析水的总磷、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重金属和阴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水样采好后,魏嵬和同事们需要对其精细分装并贴上标签,送回岸上的实验室,使用精密的仪器设备分析水质,综合评价水环境质量状况。
因为经常身着白大褂开展采样监测和实验分析工作,魏嵬和同事们也被大家称为“水医生”。
“我们的工作性质和医生差不多,只不过我们是给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质做‘体检’,时刻关注水质变化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魏嵬告诉记者。
据魏嵬介绍,紧邻重庆和湖北交界处的培石断面,是长江干流重庆段出境水水质国家考核断面,监测数据反映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出境水质状况,因此这里的水环境质量保护尤为重要。同时,这里的监测结果也能够为全市的水环境治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我们绝不让不达标的水流出重庆,确保每一滴长江水水质有据可查是我们的使命。”魏嵬说。
数据不会欺骗任何人,它见证着生态环境工作者长久以来的努力。
2017年以来,长江重庆段出境断面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各支流水质稳定达到相应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达标率100%。
挑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07年12月,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唐家湾段大规模暴发水华,直接影响到大昌镇饮用水安全,魏嵬连续两个多月坚守在监测工作第一线,从采样、实验分析至形成数据报告,为大昌镇饮用水水源地重新选址的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2016年8月,巫山县千丈岩水库有人非法捕捞,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因不通公路,魏嵬与同事们步行两个小时才到达事发地。
“我们到达水源地的时候,发现水位已经下降了几米,岸边全是淤泥,如果望而却步,不负责任,就近取一些水样回去也能交差。”魏嵬告诉记者,但是,作为一名监测人员,取得真实准确的数据,是不可动摇的原则。
他们义无反顾蹚过这一段淤泥取样,将特征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及时送往指挥部,为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了6万人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
在魏嵬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一线监测人员都锻炼出了‘能坐车、能坐船、能走山路、能挨饿和能吃苦’的作风。”魏嵬说,很多采样点为了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设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再加上巫山县属于山地地形,外出采样不时会遇落石挡道,便只能步行或搭乘当地村民的摩托车前往采样点位。深冬外出,山上小路常有积雪,监测人员也要顶着风雪,踏着湿滑的小路前往采样点位。
再恶劣的状况,也没能阻止他们前行的步伐。
传承:赓续长江守护情
魏嵬生于巫山县城、长于巫山县城,而县城依江而建。“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孩子,对长江自然而然地怀着亲近和保护的情感。”魏嵬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神圣。
2005年6月28日,魏嵬大学毕业后便入职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在入职的第一周,他便跟随前辈们一起去大宁河采集水样。
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乘坐监测船。“由于船小颠簸严重,工作一天,回到家,总感觉天旋地转。”魏嵬说,还有好几次,他甚至从船上掉到水里。
在站里的前辈们悉心教导和自己的刻苦钻研下,如今的魏嵬已经成长为站内的技术领头人。个人持证上岗项目达54项,占全站持证上岗项目数的一半以上。
“除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全站的业务水平也得跟上。”因此,带徒弟也成了魏嵬的工作之一。工作现场,常常能够看到魏嵬为同事们讲解相关技术要求、指导监测手法的身影。工作之余,他也经常组织全站技术人员集中学习研讨国家、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魏嵬说,他最初工作的时候因为有老师带领,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自己能让站里年轻同志们的工作水平得到快速精进。
在站里的18年,他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同事来来往往,见证着监测船、监测工具和实验设备的一次次升级换代,但“传承”二字始终萦绕心头,他不仅向年轻同事们传授工作中的经验技术,还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怀。
魏嵬说,未来,他和同事们将继续守护这片土地,守护好重庆长江流域东大门,让每一捧长江水都回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