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绿韵博客  环境生态论坛  留言 今天是:
网站首页资讯文章供求生活NGO考试旅游下载图库
载入中…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最新热门
专题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NGO >> NGO交流 >> 学习经验 >> 正文
高级搜索
环保志愿者的理性成长
作者:郭建光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29 10:32:32 | 【字体:

 

搭建互助平台

  当环境受到污染,尤其是自身健康受到威胁时,一些草根NGO或环保志愿者,第一反应多是寻求媒体帮助,试图通过媒体的介入,推进事件的发展。

  比如像霍岱珊、张长建、韦东英、张正祥等环保志愿者,最早都是在媒体的帮助下,逐步推进环保事业的。

  无疑,在环保NGO的发展过程中,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一波又一波的环保事件推向高潮,网罗来大量资源:或有热心人参与;或有公益组织介入;或有高层重视。在胜利和失败之间,至少是赚足了眼球。一些受害者因此获得了同情、眼泪、甚至经济上的援助;一些加害者则被唾骂、鄙视、甚至处罚。

  有时,媒体还被当作维护人身安全的武器,以抵挡来自各方的压力。比如“滇池卫士”张正祥就常把“媒体是我的好朋友,我的命就是媒体救的”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部分人看来,媒体是最可靠的力量,有时甚至比受害者本人都可靠。在受到威胁或者受到利诱的情况下,一些受害者往往会选择退缩,一些人甚至还会倒戈,转向自己的对立面。

  “结果发现,本来跟着自己维权的一大群人,最后只剩下了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在孤军奋战,没有任何依靠。”葛全孝说,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里,维权队伍很容易就被瓦解掉,因此维权行动也异乎寻常地艰难。

  张正祥至今仍是“一个人在履行着‘滇池卫士’的职责”。他常说的另外一句话是,“为了保护滇池西山风景区,我与成千上万的环境破坏者,进行了一场场残酷而持久的、孤立而无任何援助的、力量悬殊而不对称的、悲壮而惨烈的,长达29年的滇池保卫战,一个农民的战争,最后牺牲自己整个家庭所有的一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媒体的这种力量,经过宣传放大后,往往会掩盖其局限性。李力认为,“媒体对于初期争取资源非常有用,但后续乏力”。如果想要长期得到一些资源,以便NGO能持续发展,推进环保事业,媒体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过去的几年内,这位热心肠的东北大姐,一直在帮助草根NGO。小到“PPT文件的制作”,中到“项目筹款”,大到“NGO的发展规划”,“能管得过来的都管”,不少NGO在她的帮助下小有起色。重庆市吴登明的“绿色志愿者联合会”、湖北省襄樊市运建立的“绿色汉江”、福建省屏南县张长建的“屏南绿色之家”等多家NGO都接受过李力的帮助。

  不过,李力坦言自己对草根NGO的帮助“还处在一个初级水平”,“还不能解决NGO的可持续发展难题”。

  前几年,她到泰国、韩国等地考察时,发现这些地方的NGO,并不像国内的NGO那样“捉襟见肘”。她刻意咨询过对方,对方表示,他们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企业、NGO共同参与的资源共享平台。政府和企业购买NGO的服务和资源,为NGO付一定费用,而NGO拿着这笔费用,就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积累更多的资源;同时,各个NGO之间也会把自己的需求和资源放到这个平台上,互相调配。

  “我当时就想,要是能搭建一个互助平台,NGO的前景就会广阔得多。”李力说。

  偶然机会,李力得到了一个中日韩三语的“东亚环境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她把国内NGO的一些动态文章放上去,寻求国际国内的援助。令她高兴的是,依靠这个平台,一些NGO得到了项目经费。不过,这远不是理想目标。

  今年6月份,香港“地球之友”原总干事吴方笑薇到武汉参加一个会议。会议期间,吴方笑薇给李力打了一个电话,问她能不能到武汉见面。李力接到电话后,立即赶赴武汉。

  “吴方笑薇对我说,李力呀,你能不能给草根NGO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李力说,结果两人不谋而合,商量着如何与企业、政府合作,让目前的草根环保NGO走出瓶颈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霍岱珊也表示,像“淮河卫士”这样的机构,除资金是个头痛的问题外,专家资源、媒体资源、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等都异常缺乏,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他希望北京的NGO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让草根NGO尽快走出困境。

  李力在尝试搭建平台的同时,福建厦门市绿十字环保服务社的马天南已经在这样做了。这位把“中国不缺愤青,缺的是解决方案”挂在嘴边的环保女士表示,她已经组建了一个绿色出行行动网络,有20多个城市的NGO加入了这个行动网络。

  在马天南的行动网络中,各个NGO可以依据自己的实力向马天南提出资金上的申请,而最后的资金则由马天南负责。比如,一个项目需要5万元钱,而行动网络中一个NGO的负责人认为自己有能力筹集4万元,那则需向马天南申请1万元即可;如果NGO负责人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筹款,那马天南就会提供5万元的帮助。

  “我会给NGO一定的启动资金,让他们拿着启动资金去筹款。”马天南说,这样就会逼着一些NGO去开拓自己的资源,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

  这个有着“全球思维,本地行动”的行动网络,成功地在今年“世界无车日”当日,在多个城市展开了一系列活动。而在此行动筹备过程中,一些NGO也和“社会发展命脉”的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良性互动。

  对马天南来说,“钱不是问题”。而对于李力来说,马天南的模式则不可复制。

  “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她笑着说。

上一页  [1] [2] [3] [4]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