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文化[28] 电脑[14] 教育[31] 娱乐[15] 文学[0] 体育[0] 旅行[22] 公益[0] 环保[35] 经济[0] 心情[28] 科研[15] 网络[0] 游戏[0] 设计[15] 论坛[0] 绿韵人[78]

Aggregated News

植被高度的测定--激光与野外测定相比较

Publish date: 2008/7/30 20:24 Posted by ...
Comparison of laser and field measurements of vegetation height and canopy cover Mark A. Weltz Southwest Watershed Research Center,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ucson, Arizona Jerry C. Ritchie Hydrology Laboratory,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Beltsville, Maryland H. Dale Fox Southwest Watershed Research Center,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Tucson, Arizona Abstrac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proper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生态学相关杂志04-07影响因子-仅供参考

Publish date: 2008/7/10 18:43 Posted by ...
Journal title 2004IF  2005IF   2006IF 2007IF ACTA OECOLOGIC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1.034 1.077 1.32 1.306 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2.667 2.222 2.483 1.083 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  0.416 0.385 0.685 0.688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811 2.461 2.903 2.323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438 2.572 2.969 2.512 AMERICAN NATURALIST 4.476 4.464 4.66 4.543 ANN BOT FENN 0.408 ANNALS OF BOTANY 2.262 2.665 2.448 2.939 ANNA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科普一下,了解一下全新世的气候变化

Publish date: 2008/5/19 17:51 Posted by ...
全新世的气候变化 过去认为全新世(Holocene)开始于1万年前(10kaBP),那是根据14C测定的,称为14C年。后来发现14C年要经过树轮校正,才能得到正确的实际的年代,即日历年。校正后全新世开始的日历年为11.5kaBP。全新世对于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的文明社会,当前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在全新世。因此,认识全新世的气候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说明全新世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地球气候的历史,至少近两百万年的历史。尽管这对于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而言几乎只相当于一天中几分钟短暂时间。 大约240多万年前地球进入所谓第四纪,其气候特点是冰期-间冰期交替,地质学家称之为旋回。旋回的时间即周期以万年计,但是并不稳定。近70万年来以10万年周期为主。在南极的冰芯氧同位素变化中表现最清楚,在深海沉积、黄土堆积中也有一致的反映。一般认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有关。由于这是米兰克维奇发现的,所以也称为米兰克维奇周期。最近一个旋回开始于约12万年前,那时地球气候与现代的温暖程度相当。到2.3万年前达到最冷,称为末次冰盛期。在每个10万年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全球气候变暖将“中场休息”大约10年。

Publish date: 2008/5/5 16:30 Posted by ...
全球气候变暖将开始“中场休息”,时间大约是10年。 这是全球首个十年期气候预报。德国研究小组声称,全球平均气温与正常水平相比仍将会持续偏高,但21世纪头7年所呈现出的气温不再进一步升高的势头,很可能还将再持续10年。 洋流改变抵消温室效应 德国研究小组的努力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正式发布的十年期气候预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1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研究小组称,海洋洋流的自然改变有可能会暂时性地抵消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科学家汤姆警告说,这项预测“非常大胆”。 即使没有全球变暖,十年期的气候变化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举例来说,这种变化被认为可能会导致飓风季里飓风密度的升高或降低,又或者是长期干旱的重复发生。研究者说,仅此就使得这一十年期的气候预报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由于与百年期的气候预测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计算机模型,因此相对后者,十年期这种更短期的预测更加现实。 结论:太平洋地区温度不变 这一建立气候模型的最新努力来自于德国莱布尼兹海洋科学研究所和汉堡的马克思·普朗克气象研究所。但他们在其全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北极在变暖 南极在变冷

Publish date: 2008/5/5 16:29 Posted by ...
科学家研究报告称:北极在变暖 南极在变冷 2008年05月05日 来源:新华网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给北极和南极造成的影响大相径庭:北极的海冰在融化,南极的气温在降低。 据路透社日前报道,科学家在将于本月6日发表在《Eos》杂志上的一份极地气候研究报告中说,地球的北极和南极都受到太阳辐射和引起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水平不断上升的影响,但南极在夏天还受到其上空一个臭氧洞的影响。 报告作者、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大气科学家珍妮弗·弗朗西斯等人指出,在北极,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加上自然气候变化,形成了“完美的北极风暴”,这在去年导致了北极大量海冰的融化消失。这一趋势可能还要继续下去。而在南极,臭氧空洞给那里本已复杂的天气形势又增加了变数。 报告说,人类所用冷冻剂和发胶含有的化学物质排放后导致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形成平流层臭氧洞,由此引起的大气压力变化导致南极洲以北不远的南大洋上西风增强,这使得南极洲许多地区免受全球变暖的一些影响。但在未受南大洋西风“保护”的南极半岛,全球变暖的影响非常明显。 科学家说,国际上的共同努力使平流层臭氧洞有可能在2070年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自然》报道动物所研究成果 回击境外媒体失实报道

Publish date: 2008/4/25 08:12 Posted by ...
藏羚羊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通道 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报道该研究组在青藏铁路沿线通过实地监测,发现藏羚羊的迁徙活动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这一事实,对前一阶段少数境外媒体就“中国政府在青藏铁路环保中是否做出努力”的质疑进行了有力回击。 作为负责评价青藏铁路对高原野生生物影响的动物学家,自2003年起,杨奇森就带领着他的研究组在“青藏铁路的生态效应”项目、国际著名动物学家George B. Schaller、野生动物保护组织WCS的帮助下,对青藏铁路野生动物的情况进行了连续的实地监测。他们发现,尽管在青藏铁路建设阶段,藏羚羊的行为受到了一些扰动,但它们很快通过调整迁徙路线而适应了铁路工程导致的局部环境变化。青藏铁路修建了很多高架桥,在昆仑山—开心岭约259公里的藏羚羊主要迁移区段,长度超过100米的大中桥就有143座,桥梁累计总长度达46公里,此外还有一些可供利用的小桥。以2006年为例,他们共观测到2952只藏羚羊的回迁,其中98.17%从野生动物通道中穿过,说明藏羚羊迁徙已基本适应了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 最近一段时间,少数境外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莫江明等发现氮沉降增加可能驱使成熟林土壤有机碳积累

Publish date: 2008/3/21 17:26 Posted by ...
华南植物园生态系统管理创新研究组莫江明研究员等近期对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氮沉降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氮沉降增加抑制成熟林土壤CO2的排放。该结果发表在刚刚出版的国际著名杂志Global Change Biology(2008, 14: 403-412)上,与前段时间时他们在植物学领域另一权威杂志Plant and Soil(2006, 282: 135-151)上发表的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氮沉降减缓凋落物的分解。这些发现意味着氮沉降增加可以驱使成熟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从而也部分解释了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等在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2006, 314: 1417)上报道的成熟林土壤能够积累有机碳的机理。此外,由于氮沉降全球化已成为现实,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难预见未来氮沉降将更加严重,因此这些发现还意味着在氮沉降背景下成熟林土壤在减缓大气CO2浓度增加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source: http://www.scbg.ac.cn/news/zxxx/2008320171650.htm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文献推荐]Altitudi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af fitness of juvenile and mature alpine spruce trees

Publish date: 2008/2/27 21:55 Posted by ...
Altitudi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af fitness of juvenile and mature alpine spruce trees (Picea crassifolia) Changming Zhao (1, 2), Litong Chen (1, 2), Fei Ma (1), Buqing Yao (1) and Jianquan Liu (1, 3, 4) 1. Key Laboratory of Arid and Grassland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P.R. China / 2.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 3. Key Laboratory of Adaptation and Evolution of Plateau Biota, Northwest Plateau Institu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文献推荐]木质部导管变细与水力限制

Publish date: 2008/2/17 11:43 Posted by ...
从一种无花果来看二者的关系,木质部导管分子逐渐变细对树木由于高度的生长所引起的水力限制提供部分的补偿作用. Tapering of xylem conduits and hydraulic limitations in sycamore (Acer pseudoplatanus) trees Authors: Petit, G; Anfodillo, T; Mencuccini, M NEW PHYTOLOGIST 177 (3): 653-664 2008 Abstract: Vertical conduit tapering is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mechanism to almost eliminate the increase in hydraulic resistance with increased height. Despite this potential role,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changes during ontogeny. Here, conduit tapering an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生态学相关书籍下载--from emuch

Publish date: 2008/1/3 17:34 Posted by ...
http://www.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669849 请从上述连接下载(需要注册).由小木虫 ewigkeit 战友提供, 再次致谢. 包括: 湿地生态学(06年出版)  森林生态学(06年出版)  作物生态学(06年出版) 应用生态学(06年出版|全书759页)             干旱区地质生态学导论(07年出版)  农药生态学  生态数学模型  生态学  普通生态学 基础生态学 理论生态学研究         系统生态学 恢复生态学导论 环境生态学导论 植物生态学  植物微生态学 植物种群生态学 植被生态学              数量生态学 数学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实用景观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原理     行为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古生态学研究指南           化石生态学  人文生态学   紫外线辐射生态学  昆虫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            农业生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土壤侵蚀缓解全球变暖能力甚微

Publish date: 2007/11/23 17:30 Posted by ...
尽管国人有研究表明天然林具有积累土壤碳的功效, 但是土壤似乎并不是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日益增加的尚方宝剑。 ---- 《科学》:土壤侵蚀缓解全球变暖能力甚微 作者:张丽颖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根据10月25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文章,被侵蚀的耕种土壤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一个来源。该篇文章的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生态学教授Johan Six表示:我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过程如何捕获和释放碳还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要开发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对抗全球气候变化,就需要对这些过程进行量化。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来确定土壤侵蚀对土壤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净效应。他们利用核武器测试中的一种副产品——铯-137来追踪农业区域中土壤的运动。这样可以预测土壤侵蚀和沉积地区的碳量。通过将这些预测结果与实测量进行对比,他们可以确定哪些地区的土壤是碳源,哪些地区的土壤是碳汇。也能够确定侵蚀地区被替代的碳量,这样就可以计算侵蚀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土壤侵蚀的地区,侵蚀就像一个传送带,它挖开下层土,通过表土到达山谷底部。在旅行的过程中,土壤从植物材料中吸收碳,这些碳最终随着土壤被埋葬在沉积区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季风vs唐朝的命运??

Publish date: 2007/11/20 14:58 Posted by ...
科学时报上这篇文章值得看看------- “季风带给唐朝的命运”之争又有新解 科学时报 2007-11-19     作者:易蓉蓉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在公元700~900年间,严寒的冬季(即冬季风强)基本上伴随着多雨的夏季,否认唐朝灭亡于气候干旱的论断,也质疑德国科学家所谓在年-10年尺度上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关’的推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专家张德二研究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11月15日,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质疑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反相关”说》的文章,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德二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陆龙骅,文章反驳了德国波兹坦地学研究中心气候动力与沉积主管豪格和他的科研小组于今年1月4日在Nature杂志刊登的论文。    豪格在论文中写道:“公元751年唐朝开始衰落。造成盛唐衰败的是长期干旱和夏日极其少雨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Science>飓风“卡特里娜”给树带来的损失

Publish date: 2007/11/20 14:41 Posted by ...
飓风“卡特里娜”给树带来的损失    研究人员估计,飓风“卡特里娜”造成了大约3.2亿棵大树的死亡或严重结构损坏,这使美国南部地区的土壤从大气中吸收碳的能力大为下降。飓风和其他干扰能影响地表作为碳汇的潜力,因为死掉的植物在腐烂时将碳释放到大气中,同时成熟植被被更小、更新的植物取代。Jeffrey Q. Chambers和同事分析了飓风前后拍摄的卫星图像,从中寻找绿色植被、树木、地表凋落物以及其他物质的变化,从而测量出卡特里娜的碳影响。他们在本期一篇简报中推测,如果气候变暖导致更多的极端事件和更高的风暴强度,这给森林的树木带来的损失也许将进一步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 来源于11月16日《科学》杂志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Nature系列]地表比湿增加主要由人为影响造成

Publish date: 2007/10/12 20:30 Posted by ...
October 11, 2007地表比湿增加主要由人为影响造成大气湿度对降水的分布及最大强度、对热带气旋的潜在强度、对地表水文和人的热应激等都有很大影响。研究人员曾经观测到地球表面的比湿(给定体积的空气中水蒸气与空气之比)显著增加,但这些变化是由于自然影响还是人为影响却不清楚。现在,利用一组关于地表比湿观测结果的新数据,以及一个耦合的气候模型的输出结果,Willett等人发现,全球平均表面比湿在20世纪最后几个十年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人为影响造成的。 Page: 710 source: http://www.natureasia.com/ch/nature/updates/index.php?id=2633&issue=7163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山东百万飞虫产卵死去遍地如雪--如此繁殖的意义何在?

Publish date: 2007/9/17 12:30 Posted by ...
  一种俗称为“一夜老”的飞虫突然在9月14日夜间大量出现,成群飞舞后即落地死去。临沂市多个地点出现了死虫满地的情况,甚至还引发了车祸。据专家介绍,这是一种名为蜉蝣的脉翅目昆虫。   9月14日20点,记者接到郯城县曹先生的电话说,归昌乡街道几盏路灯引来上百万只不明种类的飞虫,翅膀透明,全身乳黄色。一落地就死亡,身体随即也变得透明。大量的昆虫尸体和卵落满地面(见图),最厚处近3厘米。   据当地老年人介绍,这种昆虫俗名叫“一夜老”,也叫“夜夜老”。意思是一夜之间产过卵就死掉了,近四十年没见过这么多的“一夜老”,以前只是零星在池塘边见过。   记者从郯城县马头镇派出所了解到,14日晚8点,马头镇大桥上发生了两货车相撞事故,就是因桥面上落满了当地称为“夜夜老”的飞虫,两车刹车不灵所致,所幸没有造**员伤亡。   15日早上,记者接市民电话说,在临沂市正通驾校院内,大量的飞虫死在地面。记者赶到驾校,虽然院子已清扫过,但还是有很多飞虫的翅膀在院内四处飞扬,在角落里还有一些飞虫的尸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上来上班,看到地上满满的蛾子,就像是下了场雪。   该驾校附近开店的姜先生告诉记者
Similar Sites Search in Google RSS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