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头水质良好但生态脆弱

作者:钱忠军 杨…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2056    更新时间:2010/11/28
    上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举行长江源综合考察报告会,至此,时隔30多年的第三次长江源考察顺利结束。这是长江委成立以来开展的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技术考察。
   
    长江委相关负责人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察收获的大量第一手珍贵数据、资料、样品和标本目前正在进行整理、分析和论证,旨在揭示江源区水系、冰川、水资源、植被、水生态、水环境等变化规律,求解江源保护良策的江源考察报告正在形成过程中。
   
两踏江源揭开母亲河神秘面纱
   
    1976年,长江委组织28位摄影、地理专家、新闻记者和解放军指战员组成江源探查队,配枪骑马,经过51天的跋涉,突破冰雪阻隔,走进了长江源头。一条世界大江的身世,自此水落石出。
   
    中国向全世界发布: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为长江正源,全长6380公里。一个月以后,美联社发布消息:“中国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1978年,长江委在首次考察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专家深入江源,对江源地区的主要河流、青藏公路沿线和通天河下游河段进行考察,进一步了解了江源地区的基本情况和水系面貌,确定长江有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为全面论述长江源、全面规划和综合开发长江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30年后探寻沧桑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长江源头的水资源状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目前长江的承载能力如何?其“源头活水”到底怎样?带着这些疑问,长江委再次启动江源考察。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长江委领导就开始酝酿再次踏访长江源,探寻江源30多年的沧桑变化,然而限于路途艰难,一直未能成行。
   
    今年,适逢长江委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公布一周年。一个全新的探源之旅终于紧锣密鼓地筹划起来。
   
    从10月16日第一批考察队员出发,到30日最后一批人员返回,历时半月,行程超过七千公里,一支近百人的治江工作者队伍集结格尔木,挥师沱沱河,问津唐古拉,如此大规模和高规格的江源科考在治江史上尚属首次。
   
    包括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在内的多个学科和专业的顶尖专家组成的考察队,对江源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地理、冰川、气象、地质、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也同样是治江史的第一次。
   
意外发现冷水鱼和浮游生物
   
    10月27日14时30分,考察队经过艰难跋涉,克服重重困难,有23人成功抵达此次长江源综合考察的最重要一站——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姜根迪如”,藏语是“狼山”,含有人无法越过之意,位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海拔6542米,长江正源沱沱河就发源于此。
   
    到达姜根迪如冰川后,队员们迅即投入工作,对长江源头的水文、气象、地理、地形、地貌、地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进行现场查勘和观测。
   
    在长江源获取“第一滴水”水样的同时,长江干流沿线沱沱河、直门达、宜昌、汉口、南京、徐六径近70个主要水文站和水位站开展了水质取样作业,第一次完整收集到从长江源头到入海口的水质样本,以便更好了解当前长江的水质情况。
   
    记者了解到,全部样本目前都在冷藏箱里按14℃温度保存。长江委水文局将选送部分重要站点的代表性水样至长江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江河科普材料,直观向社会公众展示长江水体的沿程变化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科考队在通天河支流——楚玛尔河冰川下取样时,意外发现冷水鱼,最大一条有一斤重。不过,具体属于什么种类,科研人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在冰川下,科考队还发现浮游生物,这是此前两次考察中从没有出现过的,充分说明长江源的水质良好。与此同时,长江源头不少地方长满苔藓的现象也引起了科考队员的关注——这些地方过去是冻土层,这意味着长江源地面气温在逐步升高。
   
护健康长江求解保护良策
   
    长江委在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中,将长江源头生态脆弱区明确为维护健康长江的五大重点区域之一。
   
    “如果说之前两次是发现长江源,那么这次是深入了解长江源。”组织并带队参加此次考察的长江委主任蔡其华表示,“这次江源考察,我们亲眼见证了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冰川退缩、草场退化、湖泊干涸、湿地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河流水量减少等现象正在加剧。”
   
    蔡其华说,32年前,长江委组织的科考团主要是去发现长江源头在哪,长江到底有多长,并填补长江源头水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空白。而这次考察的目的,在于客观评价长江源地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现状,探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此次考察将为促进江源保护、加强流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精心编制包括江源地区在内的长江流域片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提供第一手权威资料。”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通讯员  杨亚非  胡早萍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森林储存的碳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40%,是陆地上除永冻土之…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