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利破冰启航 "十二五"陕西重点水战略解析

作者:林琳 水冰…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点击数:1974    更新时间:2011/7/28

    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62 年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专家解读,此次会议国家是把水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来谋划,水利建设被放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

    对于人均水资源112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二分之一的陕西来说,水利建设尤为重要,更为迫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陕西意欲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生态环境上台阶。水利建设必须棋先一着,率先发展。

    去年以来,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科学研判,亲自部署,针对我省的“十二五”水利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提出了大量治水思路。在此基础上省水利部门进一步细化方案,拿出了《陕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日前,记者采访了省水利系统的专家学者,为读者剖析“十二五” 陕西重点水战略,看陕西如何在水利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乘风破浪、扬帆挺进。

    背景:旧账未了,新需又增,陕西水危机日深

    从“水危机”这个词直观想像,可以想到干枯的庄稼、干涸的农田;想到人们排队抢购瓶装水的狼狈……但从专家的角度来看,水危机的涵盖面更广。包括水资源紧缺、洪涝灾害频发、水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等等。

    当前,陕西的水危机有多严重?有这样一些数据可以说明问题。

    ——全省年缺水量在25亿立方米左右,5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 个乡镇生活面临缺水危机,1300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全省江河防洪堤6200多公里,境内有水库1050座,除王瑶水库以防洪为主,石泉、安康水库以发电为主外,其他水库均以灌溉为主。

    ——水污染严重,关中、陕北已经达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地步。尤其是渭河干流宝鸡以下河段,大都为Ⅳ类和劣Ⅴ类水质,基本上丧失了使用功能。

    ——全省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得到初步治理的面积仅有一半。

    ……

    由于缺水、水害、水污染等因素,每年给我省工业造成损失 280亿元左右,给我省农业造成损失超过100亿元。在这样不尽如人意的水利条件下,陕西省“十一五”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是奇迹,也难免存在竭泽而渔的无奈。

    到了“十二五”时期,陕西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多年“负债”运行的水利体系显然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

    根据测算,“十二五”末,全省需水量将达到125亿立方米,年缺水量达36亿立方米,是现状年供水量的42%。

    粮食安全方面,“十二五”期间,要确保全省新增粮食产量25亿公斤,实现总产130亿公斤,农田水利发展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迫在眉睫。

    陕北,原本就是资源性缺水的地方,再加上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到2020年、2030年总需水量分别将达到26亿立方米和32亿立方米,而现状供水能力仅为12亿立方米。

    在关中,西咸新区的建设,2015年这里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50万人,增加大量的企业。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区最高日用水量为118.0立方米,年用水量3.74亿立方米。

    如此种种,缺口之大,危机之切,可见一斑。旧账、新需叠加在一起,陕西水利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治水思路:顺天意合民意,实现人水和谐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水智慧、治水战略,是成功治水的前提和关键。

    古时,大禹改鲧的“壅堵”为“疏导”,是中华民族治水思想的第一步。随后,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进一步深化了治水思路……

    民国时期,陕西人李仪祉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水利建设之先河。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形成了“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等治水方略;近年又提出,水利建设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谋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中国特色治水兴水之路。

    在古今诸多治水智慧的基础上,在国家新的治水思路的引领下,陕西又该采取那些具体的水战略应对水危机呢?

    从去年开始,中央就把水利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头戏” 。陕西亦不例外。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盛世修水利,水利兴盛世”、“把水利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水利建设方面干几件大事、实事”……

    “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集中开工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渭河综合整治、东庄水库、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安康东坝防洪工程……开工数量之多、建设强度之大在陕西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陕西水利投资将达到1040.7亿元,是“ 十一五”的3倍以上。如此之大的水利投资,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治水理念。

    省委书记赵乐际多次强调,水利建设一定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天意、合民意。在这一治水理念的指导下,陕西正在形成一套合乎我们具体情况的治水方略。

    下面,我们选取七项关键的水战略,用“简读本”的形式为读者展示陕西“水蓝图”。

    水战略一:南水北调和黄河上的“以下补上”

    陕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70%分布在陕南;夏秋多冬春少,70%集中在汛期。

    有专家形象地说,解决陕西水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在陕南和关中、陕北之间拉通一个水管,以南补北;在各地建设足够的蓄水池,夏秋蓄水,冬春用水,以汛补旱。

    目前,陕西最重要的水战略正是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和已经开工建设的引红济石工程,就是要拉两条“水管”,用陕南汉江流域的水资源“解渴”关中,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

    而在南北狭长的陕西,直接拉通陕南和陕北的输水管,显然并不经济。我省的思路是通过引汉济渭增加渭河水量,由渭河在黄河陕西段的下游补水黄河,通过水量置换,为陕北从黄河陕西段的上游取水提供用水指标,支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也就是黄河上的“以下补上”。

    根据规划,引红济石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通水,设计年调水量9210万立方米。引汉济渭全面建成后,年可供水4.6亿立方米。

    水战略二:网络化布局,强化灾害抵御能力

    西南大旱之后,“多水源”、“供水网络化”成为保障水安全的 “热词”和共识。水源工程如果不联成供水网络,面对极端天气很有可能是“近水”难解“近渴”。

    目前,我省关中地区供水网建设基础较好,水源工程分布较多。特别是西安市的供水网络已形成了黑河、石砭峪、石头河等多个水源的联网,应对旱时供水游刃有余。但目前宝鸡主要依靠冯家山水库供水,咸阳主要取用地下水,渭南水源条件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地方一旦遇到连续干旱,当地群众饮水安全就存在问题。联网关中地区相对丰富的水源工程,增强抵御灾害能力,是服务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迫在眉睫的事。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双十双网”工程,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即建设十项骨干水源工程(包括:引汉济渭工程、榆林王圪堵水库、延安南沟门水库、咸阳亭口水库、西安李家河水库等等)和十项中小水源工程(南郑县云河水利水电工程、铜川龙潭水库、子长红石峁水库、彬县红岩河水库等等),同时建成关中供水网和陕北供水网络。

    在关中,以引汉济渭工程为骨干,将渭河南北两岸有条件联网的城市供水工程,从西到东依次串接,形成关中城市供水大通道。

    在陕北榆溪河流域,由李家梁水库与红石峡、尤家峁、中营盘水库联合运用,向松林市及附近工业园区供水;建设秃尾河采兔沟水库,与瑶镇水库一起,为榆神煤化学工业园区供水;建设王圪堵水库和定边引黄供水工程网络,为榆横煤化学工业区、鱼米绥盐化工业区、定靖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供水。

    水战略三:加快灌区改造与建设,再造一个宝鸡峡

    陕西的水资源使用以农业为主,大约占全省用水量的60%左右。服务农业,始终是陕西水利建设的“主旋律”。

    按照国务院去年出台的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我省新增50亿斤粮食产能目标压力巨大。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灌区改造与建设。

    根据省水利厅的规划,我省大中型灌区改造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2020年前基本完成骨干工程改造任务,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95%以上,小型水利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全省80%的灌溉面积实现节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58,恢复灌溉面积55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为保障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物质基础。

    这次灌区改造与建设投资数额之大、强度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涉及全省12个大型灌区和155个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投入资金超过了近十年来灌区改造项目的总和。

    通过中型灌区水源及泵站、骨干渠道和渠系建筑物以及大中型灌区斗渠以下末级渠系的改造,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节水、节能、节地等方面的巨大效益,较好地破解制约灌区灌溉面积萎缩、设施老化失修、末级渠系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完善灌溉渠系布局、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减少渠道渗漏损失,确保渠道行水安全,提高灌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全省灌区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项目实施后可恢复与新增灌溉面积583万亩,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宝鸡峡灌区。此外,还将拉动生产资料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民进城务工等政策实施,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

    水战略四:量水而行、以水定产,开源也要节流

    单纯依靠修建水利工程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的增量供给需求,而且还可能走进“死胡同”。开源还要节流,否则再多的水利工程,再丰富的水资源,都经不起人类无序、无节制的使用。

    省节水办主任李新华,说起我省的节水工作用了“喜忧参半”四个字。

    喜的是,陕西在节水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3,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减少到17%, 2009年底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少到39立方米。

    忧的是,目前节水意识的普及并不如人意。近年来,我省农业用水增涨不大,但工业和生活用水量骤增。而城镇居民生活节水的措施和设备不到位;一些企业家节水意识淡泊,针对节水生产的投入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深化,需水大户将进一步增加,节水工作任重而道远。

    针对水资源危机,国家明确水资源利用要守住“三条红线”。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取水要有总量控制;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要把有限的水效率发挥到最大;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红线,明确各个地区的限制排污总量。

    根据这三条红线,我省提出了“量水而行,以水定产”的建设布局方式。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到“十二五”末,全省农业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30%以上。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主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

    水战略五:防汛、疏堵并举给水以出路

    2011年6月1日省政府召开的常务工作会上,通过了省水利厅和渭南市政府提出的在华阴建设南山支流应急分洪蓄滞区的建议。新的治水思路是:一方面加宽加高加固堤防,另一方面建设应急分洪蓄滞区,给洪水以出路。

    这一决策的出台,标志着陕西防洪思路的战略性转变。

    渭河防洪一直是陕西水患的关键所在。由于渭河泥沙量大,加之三门峡水库等原因,渭河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在下游形成了典型的悬河,每到汛期,河水往往逆流倒灌入支流,引发支流的决堤。因此,渭河防洪一个关键是南山支流的防洪治理。

    以往,我们的思路是,一面加固南山支流大堤,一面在南山上建小型水库,遇到渭河洪峰时,截住支流的来水,减少入渭水量,争取时间差,避开洪峰。但效果不佳,2003年、2010年渭河洪水两次破开支流大堤,泛滥成灾。不仅如此,建在南山上的几个小型水库也如同几个随时可能倾盆而出的“水盆”,威胁着附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的南山支流治理思路继承并创新地沿用了大禹“疏堵并举”的治水理念。在大荔建应急分洪蓄滞区,当渭河发生洪水倒灌支流时,罗夫河、柳叶河、长涧河入渭口设置防倒灌闸可关闭,开启支流分洪闸,把支流河水放入分滞蓄洪区。根据水利厅规划,分洪蓄滞区将在五年内建成,也就是说,5年后渭河下游水患有望得到基本根治。

    除此之外,东庄水库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东庄水库是解决渭河下洲及三门峡库区泥沙流程和洪涝灾害的大型调控工程,可通过水库调水调沙,人造洪峰,增加渭河下游的冲刷机会,降低潼关高程,逐步恢复渭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减轻洪涝灾害。

    水战略六:以水价调整为代表的制度创新

    水的价格,早已成为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突出问题。

    以泾惠渠灌区为例,现行的水价标准与灌区农民的收入根本不协调。目前,灌区农民每灌一次水,亩均需支出的水费为25元左右。据灌区灌溉试验站对农业生产成本抽样调查,亩产500公斤小麦的生产总成本是320元,其中农资方面投入260元,消费投入55元,消费占农业生产成本的17.1%,扣除农资方面国家每亩综合补贴52元后,水费占成本的比例上升为20.5%。农民为了省钱,“靠天等雨”,只浇“ 救命水”、“保苗水”,不浇“增产水”。

    “目前陕西农业用水价格平均是0.17元,农民觉得高,其实这个水价根本无法保证水利系统正常运行的开销,这也导致灌区水利设施的‘缩水’。”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肖宏武告诉记者。

    “十二五”期间,陕西将建立农灌水价和抽水电费的财政补贴政策,农业灌溉适当引入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同时,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县城供水水价改革步伐,逐步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水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对供水工程试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 两部制”水价。

    除了水价问题,水利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如,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较为薄弱,良性运行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等等。

    “十二五”期间,陕西将在水利工程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基层水利发展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突破性改革。

    水战略七:渭河整治,陕西人水和谐的“样板工程”

    人类治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益于各种水利工程,也因过度开发,背离自然规律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陕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我们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有限的水资源往往在满足生活、生产用水之后,要么无水留给生态,要么是把污水留给生态。渭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如何变人水相争为人水和谐,这是一个“世纪大课题”。去年省委书记赵乐际提出“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后,陕西就力图把渭河整治打造成人水和谐的“样板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多方筹措投入248亿元工程建设资金用于渭河综合整治,按照“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 的新理念,通过防洪体系、水污染防治、生态景观、滩涂开发等工程建设,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把渭河打造成我省防洪安澜的屏障、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路堤结合的滨河大道、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重现渭河黄金水道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从渭河整治的目标不难看出,整治渭河的理念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是一条人水和谐发展的思路。我们要让这条“母亲河”流淌着见证陕西的发展,而不是因不堪重负枯竭后成为地球上曾经的“传说”。

    除了渭河,陕西还有很多正在萎缩,正在成为纳污聚秽之地的河流。相信治渭将是一个好的开端,将为其他河流的治理创造大量丰富的经验。

    盛世修水利,水利兴盛世。

    一场水利建设的高潮已经在三秦大地全面掀起。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顺天意,全民意,科学、高效地实施水战略,我们一定可以用5—10年时间,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向着人水和谐的目标前进。(本报记者 林 琳 实习生 水冰晖)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