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汉济渭项目建议获发改委批复 生态补偿待解

作者:刘敏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数:1307    更新时间:2011/8/28

  本报记者 刘敏 西安报道

  陕西省内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核心——“引汉济渭”工程在踯躅了十年之后,近期突然开始加速。

  在西安市西南郊的汉代昆明池遗址上,当地最大的人工湖改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着前期工作,与此同时,在这座正快速扩张起来的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大大小小还有数座承担平原调蓄水库的功能人工湖也都正加速建设。

  “以前渭河缺水,想存没水可存,但如果未来通过引汉济渭工程让汉江水与渭河连通,汛期多余的水就可以顺着沣河等支流进入各人工湖存蓄起来,现在用水越来越紧张,不多挖几口缸攒着哪儿行啊。”西安市规划局一位工程师对记者道出其中深意。

  地面之上在“修水缸”,地面之下,一条横贯关中城市群的巨大配水管网也在兴建当中,其设计容量将是渭河的1.5倍,未来流淌其间的正是穿越秦岭从陕西南部引来的汉江水。

  目前,陕西境内“引汉济渭”工程4个勘探试验洞以及秦岭南、北供电和道路等9项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在建的大河坝基地主体工程和大黄交通道路也已基本竣工,工程涉及的移民工作也正在前期准备当中。种种迹象表明,该工程正进入全线开工的倒计时。

  调水汉江湖北应允

  被视作“小南水北调”的“引汉济渭”工程设想在陕西由来已久,但汉江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工程进展也因与国家规划及汉江下游湖北省之间水资源问题上的博弈而一直没有明朗。

  近一两年中,湖北曾多次对“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反应激烈,但经过多次沟通现在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两个月前,陕西与湖北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间湖北方面明确对陕“引汉济渭”工程建设表示理解。

  “这个表态解决了‘引汉济渭’工程建设中的行政难题,说明两省基本谈好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这样分析。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层面的相关项目审批也在近期不断破局。

  8月21日,国家水利部专家团审查通过了“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基本确定了工程规模、布局等重大技术方案,这意味着“引汉济渭”项目建设已经通过了水利部层面的技术审查。

  此前,国家发改委于7月21日正式以农经〔2011〕1559号文件对“引汉济渭”工程项目建议书予以批复,这表明,国家对该工程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经表示认同。

  “虽然现在距离项目立项还有一定距离,但在引汉济渭工程该不该建的问题上,现在国家已经明确同意了。”陕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依照程序,“引汉济渭”工程可研报告将进入水利部部长办公会审议并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查,据估计,明年6月左右国家发改委对项目可研报告的审查将有结果,一旦批复,工程建设便可全面开工。

  不过,围绕跨界调水与地区发展机会均等的相关争议依然还在延续。

  援水陕北VS补偿陕南

  地处陕南的安康人雷存武在创办自己的渔业公司之前曾经想投资矿业,一年间他勘探了许多地点,找到不少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但因为要保护水源地,都不能开发,一年之后他不得不放弃了搞矿企的计划。

  “找到的金矿、铜矿都特别优质,没法搞,不只是我不能搞,而是谁都不能搞。”雷存武说,“但反过来看陕北,开矿把地下水都耗没了,再从陕南调水继续开,而这里只能继续放弃开发地下资源带来的效益,给的一点补助和因此带来的经济滞后相比实在是太悬殊了。”

  根据相关规划,“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不仅仅是要解决未来陕西关中地区的缺水问题,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水权置换,将关中用水指标向陕北转移,支撑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快速发展。

  “能源化工现在是陕北的重点发展方向,但无论煤化工、油化工、气化工还是岩化工都是用水大户,而前几年煤矿开采已经把大量地下水抽干,解决供水的根本出路只能从黄河引水,但现在没有用水指标,许多项目就没法上。”榆林市招商局科长高世宇说。

  陕北地区虽然近年来因煤、油而富,但由于降雨稀少,生态脆弱,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而在陕西省去年刚过万亿的GDP中,多半是由资源类产业贡献。

  “水资源正在从一种公共产品向资源型商品转变,跨流域调水的关键是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调水导致的区域收益变化应当要有相应的经济措施来平衡,但目前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行政手段,这往往会起争议。”中国政法大学环境与资源法教授曹明德介绍,十多年前,国内曾就如何明晰水资源产权,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而建立一个利用市场手段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市场展开过广泛探讨,但至今在相关制度设计上仍没有进展。

  “科学的机制应该是,国家通过在各行政区域间配水来形成一级市场,然后再运用经济手段实现用水权在区域间、行业间的转换,这就是二级市场,初始配置带来的不公平和不均衡可以在二级市场里调整,但现在实现还很难。”曹明德坦言。

  据了解,当前通常的做法是用生态补偿的方式来间接实现水资源使用中的流转,国家发改委正负责制定《生态补偿条例》。

  “目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价值判断,就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这个价值怎么估算,目前没有可操作的依据,那就只好用人、用行政的方式去协调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

  此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中,在如何对陕南地区给予生态补偿时,就曾有过不同方案,一种是一次性支付,另一种是国家对调水征收每立方米0.2元作为水源保护区的专项基金。后者带给陕南地区的补偿将是54亿元(按每年270亿立方米计),但2008年,国家最终选择的方案是一次性支付10.9亿元。

  而随着“引汉济渭”工程的建设提速,相关利益平衡中的抉择也将再次摆在决策者面前。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