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评价模式期待新突破

作者:刘晓星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2661    更新时间:2011/9/20

    ●传统水质评价模式的弊端:一是不能明确污染的源头,也无法实现在规划层面上的环境评价和战略环境评价;二是不能实现污染的全过程防治,只能进行末端治理的指导;三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物减排管理工作;四是难以分析水环境的变化趋势,也难以寻求保护水环境与宏观经济形势之间的平衡点;五是不利于加强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管理。

 

  ●从“十二五”乃至未来水环境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和水功能分区等管理需求,以及水污染防治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和解决水质水量联合评价问题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

 

  ●长期以来,我国在水环境管理与调控方面,还是侧重末端的污染治理,忽视了源头的减排。要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的产生,尤其要注重来自点、面的污染源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


  工程手段、末端治理为主、分割河流湖泊联系……,基于传统单一的水体评价方法提出的治水措施,经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大量的基础设施、治理投资过后,全国范围内仍有大量河流湖泊存在不同程度污染,有的还成为了治理“老大难”,问题出在何处?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打破了单一治理的模式,提出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这也对传统水质水量“分离”的评价方法提出挑战。针对单一水体的传统水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水环境管理的需要,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未来环境持续变化的水质与水资源评价方法?如何形成以流域为整体的水环境与水资源统一管理保障体系?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单一水体评价方法问题多
  针对单一水体的水质评价模式缺乏系统性、流域性和动态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在自然界中,水量与水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但是,由于水量、水质的复杂关系,导致以往在对区域水资源进行评价时,都是把两者分开的。


  对此,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肖伟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传统单一水体评价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系统性、流域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因为传统方法主要针对水体本身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只能反映评价水体在过去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时段的水质状况。这样的评价思路易导致在水治理对策政策制定上存在缺陷。


  首先,我国主要的流域水系中,河湖(库)水系发育是水资源的载体。据统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河流总长度超过40万km,面积在1km2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900多个。但是,传统的单一水体评价方法人为割裂了河湖连通的特征,不能反映水体间流动性对水体影响的作用规律与机理。因此,根据传统评价结果很难提出河湖水系连通对水质改善的措施。


  其次,水污染问题具有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整治过程中首先考虑流域性。而传统的单一水体评价方法只能评价特定水体,不能充分反映水体被污染的原因及污染来源。因此,很难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污染源治理的措施。


  第三,由于水体流动更新的特征,水体具有自净能力,包括稀释扩散、沉淀堆积、氧化还原以及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等。污染伴随着水体流动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传统的单一水体评价方法是一种静态评价方法,不能反映水体流动和污染伴生过程的动态特征,因此,不能根据动态变化过程提出水质改善的措施。


  针对单一水体的水质评价模式只能给出水体质量状况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现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对此,肖伟华总结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一是不能明确污染的源头,也无法实现在规划层面上的环境评价和战略环境评价;二是不能实现污染的全过程防治,只能进行末端治理的指导;三是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物减排管理工作;四是难以分析水环境的变化趋势,也难以寻求保护水环境与宏观经济形势之间的平衡点;五是不利于加强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管理。


  有了科学评价才能有的放矢
  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应对污染物的产生、输移和进入水体整个过程统一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水污染防治措施,才能有效保护水环境


  传统模式中,水质评价与水量评价相分离,只为各自的管理职能服务,缺少将水质评价与水量评价结合的方法与工具,难以实现水环境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统一管理。而从“十二五”乃至未来水环境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和水功能分区等管理需求,以及水污染防治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和解决水质水量联合评价问题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


  专家建议,根据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水环境管理与水资源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商机制,搭建一个平台,定期通报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有关情况,协商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同时,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应对污染物的产生、输移和进入水体整个过程统一分析研究。通过明确污染物的产生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源头减排管理;了解污染物随着水流产生的输移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过程控制,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河湖);掌握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水污染防治措施,才能有效保护水环境。


  为了满足新时期水环境管理的需要,一种联合评价水质水量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支撑水环境管理模式的新评价方法呼之欲出。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气候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变化机…
近年来,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变暖速率的2-4倍,这对北半…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没有考试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