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源工程通水十年送水40亿方




深圳,一个充满速度与激情、希望与梦想的创新之城。30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无数的传奇与辉煌,成就了今日经济的腾飞与城市的繁华。但曾几何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濒临南海、雨水充沛的半岛型城市竟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2。
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随着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日益加剧的水源供需矛盾,深圳水务部门超前谋划,攻坚克难,奋战数载,建成了关系到深圳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使饱受干涸之苦的深圳特区成功突破水源匮乏的瓶颈,焕发了勃勃生机。东江水源工程,这座关乎鹏城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工程,被深圳市民誉为“生命线工程”,成功当选“深圳市30年30个特色建设项目”之一。从2001年12月28日通水至今,东江水源工程已经累计安全运行3651天,为深圳特区输送了40亿立方米的优质原水。
高瞻远瞩绘蓝图
深圳地理条件特别,滨海多山,没有大的湖泊和江河,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源短缺问题由来已久。1991年,深圳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原特区内日均缺水25万方,60多万人因水而困,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随着深圳城市的发展,如何破解用水难题,让老百姓彻底摆脱缺水困境,成为当年特区水务决策者面临的重大使命。
1992年,当时的深圳市水利局深谋远虑,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完整的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明确提出:“解决深圳市供水水源的根本出路在于境外引水”。
1993年,全国第一家成立的深圳市水务局,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积极规划境外引水线路,经过反复科学论证,最终决定自惠州境内的东江取水,兴建东江水源工程。随后,东江水源一期工程得到广东省、水利部以及原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并被广东省确定为“九五”重点建设项目。至此,除1965年建成的自东莞境内东江取水的东深供水工程外,深圳另一个大型境外引水工程――东江水源工程正式上马。
2001年12月28日,距离深圳市中心50公里的松子坑水库獭湖泵站内,电机飞转、机组轰鸣,东江水源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每天150万方的清澈水源,通过全封闭输水管道,翻山越岭,奔流西下200多里,流进鹏城的千家万户,滋润着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东江水源工程建设之初,深圳人口不到400万。为了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圳水务部门在规划建设一期工程时,就科学预测了多年以后的供水形势,提前谋划二期工程,预留了一倍的引水规模。正是由于当初决策者的远见卓识,今天,工程年供水量才能占到深圳境外引水总量的1/2,支撑了全市1/4左右的生产总值,满足了全市近一半人口约700万人的用水需求。
激情燃烧创未来
惠州市水口镇,这个被东江环绕的风景秀丽的南粤小镇,因东江水源工程而被深圳市民广为所知。东江水源工程自惠州市水口镇的东江和马安镇的西枝江取水,由两级泵站提升,经松子坑、西丽等水库调蓄后,通过坪山、梅林、笔架山等10条支线,形成覆盖全市的供水网络。工程输水主干线长106公里,其中境外输水干线――东部供水水源工程长56.3公里,境内输水干线――供水网络干线工程长49.8公里。工程沿线有6座泵站、1座中型水库、73.8公里隧洞、15.9公里箱涵、12.5公里管道、7座渡槽、1座倒虹吸管、3座110千伏专用变电站等主要建筑物。
东江水源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惠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水利厅等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工程沿线人民群众的包容理解和鼎力相助。她是深惠两市人民密切配合、协力攻坚的硕果,是深圳水务人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结晶。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展望未来,随着供水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刚过而立之年的深圳在充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进程中,将会如虎添翼,再创伟业。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深圳水务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必将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再造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科学管理铸辉煌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是深圳水务人的信念。东江水源工程背后,有一支高效能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作为深圳市水务局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管理处内设5个部门、下设6个管理所,有员工约20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3,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工程安全运行、提高工作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建管并重,积极倡导以人为本、以管理处为家、团结奉献、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技术规程,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践行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全力抓好泵站运行、线路巡查、工程检修、周边协调等重点工作,确保了工程正常发挥效益。
辛勤引来东江水,舍我小家惠万家。十多年来,管理处近200名员工常年远离市区和家庭,与机器轰鸣声为伴,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供水大动脉。特别是,东江水源工程横跨惠深两市,由于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工程安全保护方面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保护机制,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安全隐患。管理人员除日常工作外承担了更多的繁琐职责。
如今,工程已连续安全运行3651天,累计为深圳提供优质原水40亿立方米。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由此获得了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集体、深圳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历史时期,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将在深圳市水务局的直接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国内一流水管单位为目标,积极谋划东江水源三期工程的新使命,努力打造国内运行最安全、管理最高效、环境最优美、发展最和谐的引水工程管理单位,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艰苦卓绝创精品
东江水源工程分两期建设。1996年11月30日,永湖隧洞率先动工,拉开了一期工程建设序幕。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37.95亿元,实际投资37.28亿元,输水流量为15立方米/秒,设计供水量为3.5亿立方米/年。2006年8月5日,二期工程开工,2010年11月26日建成通水。二期工程概算投资5.01亿元,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新增输水流量15立方米/秒,新增供水量3.7亿立方米/年。至此东江水源工程最大输水流量达到30立方米/秒、年供水能力达到7.2亿立方米。
东江水源工程广泛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成为国内技术领先的现代化引水工程,主要有五大技术创新:
一是采用省材、低价、安全的新奥法进行隧洞施工。
二是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技术,建成了长530米、跨度160米的输水渡槽。
三是采用金属桅杆整跨单管吊装法,一次性成功吊装大吨位倒虹吸管桥。
四是在华南地区首次大量使用单根管重45吨、管径3.6米的PCCP输水管。
五是利用大型变频调速设备科学调节输水流量。
东江水源工程通水10年来,运行状况良好,凸显五大优势:
一是引水成本优,一期工程超前规划建设,提前征好二期用地,节省了大笔扩建费用。工程80%的引水线路为自流输水,生产运行成本低。
二是取水选址优,取水口位于惠州市东江上游,水质优良。
三是供水线路优,按山脉自然走势布局,联通沿线水库、水厂,供水调度便捷高效。
四是输水模式优,全程封闭输水,全线没有污染。
五是调水技术优,泵站机组为先进进口设备,全线采用自动化监控技术,实现远程信息控制。
两度鏖战创精品,十载艰辛润鹏城。全长100多公里的东江水源工程曾遭遇到征地拆迁难、施工线路长、地质条件差等一个又一个难题,但深圳水务人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克服市外协调、跨区域施工等实际困难,攻克地基软弱、超长隧洞施工、大口径PCCP管建造等技术难题。建设高峰期时,近60个施工单位的上万名建设者们,餐风露宿、开山凿渠、昼夜奋战,在南粤大地上用心血与汗水筑起了一条绿色水带,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当代治水之歌。
数字看东江
1/2
满足全市用水需求量
50%
东江水源工程年供水量占到深圳境外引水总量的1/2,支撑了全市1/4左右的生产总值,满足了全市近一半人口约700万人的用水需求。
3.6米
在华南地区首次大量使用管径3.6米,单根管重45吨的PCCP输水管,这也是我国除南水北调工程外最大最重的输水管应用项目。
106公里
东江水源工程输水主干线长106公里,其中境外输水干线――东部供水水源工程长56.3公里,境内输水干线――供水网络干线工程长49.8公里。
530米
东江水源工程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技术,建成了长530米、跨度160米的输水渡槽。
3651天
3651
天
安全运行
从2001年12月28日通水至今,东江水源工程已经累计安全运行3651天。
7.2亿立方米
东江水源工程最大输水流量达到30立方米/秒、年供水能力达到7.2亿立方米。
40亿
40亿立方米
累计为深圳特区输送优质原水达
东江水源工程一期、二期累计为深圳特区输送了40亿立方米的优质原水。
本版撰文:方胜
本版摄影:岑志利
本版制图:颜庆雄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