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利用雨水解决水资源短缺
我省是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之一,水源主要来自水库及地下水。全省每年几百毫米的降雨量中,6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七八月,并且降雨通常为集中的阵雨。在降雨集中季节,大量雨水白白流走,而在其他季节却又干旱少雨。加大雨水的收集利用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大雨水利用,可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途径;可降低长距离调水、水厂处理、管道输送的成本;可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抑制或减缓漏斗区扩展蔓延;可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减少降雨排放流量及城市路面积水,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鉴于我省严重缺水的现实情况,将雨水综合利用列入地方节水战略已是时不我待。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规和政策先行。规定新建公共设施及住宅小区必须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同时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南京一家小区投资80万元建成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路面、广场、停车场等处的雨水收集到一个800立方米的地下储水池,经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和人工湖换水,年节约自来水4万多吨。为鼓励开发商在小区建雨水回收设施,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适当给予“绿色”补贴,扶持雨水利用产业的发展。
二、将雨水资源化利用与径流污染控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将城市雨水利用、面源污染控制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统筹考虑,把集水、蓄水、处理、利用、初期雨水污染控制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改变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重排水轻用水的问题,修建一个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水路网络,因地制宜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同时,城市雨水资源化这项工作可以与“中水回用”一起操作,既减低城市供水压力,又可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对城区暴雨形成的雨洪,利用环城水系等城市水系调蓄,多余雨水排至郊区低洼地带滞蓄再利用。
三是减少硬化面积、改进城市绿化带模式,使其具备收水功能。提高城市建成区的地面透水率等指标,强制要求建设用地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透水面积。城市开发建设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有池塘等水面,新建小区要求地面透水率提高至50%以上。推广下凹式绿地,提高雨水入渗能力。在学校、小区等内部道路两侧兴建滞洪和蓄洪池,收集利用雨水。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大多应建在地下,以节省地面空间。城市地面可因地制宜选择透水性铺装,在路面、广场、停车场采用透水砖、嵌草砖等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砖下设置回填砂石、砾料的渗沟、渗井等方法增加入渗量,降低暴雨径流的流速、流量,延长滞时,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