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而来的水稻终结者
附着在水稻根部刚羽化的稻水象甲
水陆空全能选手
除了入地,稻水象甲还善于潜水、游泳,还能上天,可谓水、陆、空全能选手。飞翔的成虫,可凭借气流迁移10公里以上。作为泳界高手,稻水象甲不仅能漂浮在水面上,还能潜入水中。有实验证明,将稻水象甲浸泡在海水或淡水中,均可存活20~45天。
此外,稻水象甲擅长“辟谷之术”,忍饥挨饿的能力堪称一流。有观察发现,如果环境不适宜,成虫可以不吃不喝,从头年夏季一直到第二年春季,时间长达200多天。越冬期间,稻水象甲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强,零下15℃的条件依然能存活。这段时间内,它们可以躲藏在稻草中,以“搭便车”的形式被人为远距离传播。
它还有个外号,被称为“逃命大师”。其成虫有“假死”特性,一旦遇到天敌,或者觉得生命受到威胁,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从水稻叶尖或稻株上落下,漂在水面或地面上“装死”,等天敌离开后再逃之夭夭。
稻水象甲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蜕变
魔爪遍布亚欧美
稻水象甲身怀各类绝技,保命本领高强,使得它能大肆扩张地盘,在美洲和亚洲的环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部分地区淡定地安营扎寨,且越战越勇。它的传播途径有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人为传播主要是成虫随稻种、稻秧、稻谷、稻壳、稻草及其制品、其他寄生植物、交通工具等传播。自然扩散则与成虫的飞翔和游泳技能关系密切。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阿肯色、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等州大规模种植水稻,稻水象甲便成为水稻的重要害虫,并逐渐向南蔓延至墨西哥、古巴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等国。1959年,稻水象甲侵入美国加州的萨克拉门托河流域,首次被发现是孤雌生殖型,10年后便扩张至全加州各稻区。至此,稻水象甲已遍布美国所有水稻种植区。
20世纪70年代,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入侵亚洲地区。因输入美国产的干稻草,1976年,日本爱知县首见此虫,10年后便蔓延遍及日本诸岛;20世纪80年代扩散至泰国、印度。2004年,意大利北部也发现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
我国于1988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现名“曹妃甸区”),首次发现稻水象甲,此后,台湾(1990年3月)、天津(1990年6月)、秦皇岛(1990年7月)、北京(1990年8月)、辽宁(1991年7月)、山东(1992年6月)、浙江(1993年5月)、吉林(1993年7月)、福建(1996年4月)等地,也陆续报道了稻水象甲的发生,至1995年,全国水稻受灾面积已达40万公顷,到2000年,仅辽宁省的发生面积就达近40万公顷。它在我国的发生主要是由北向南,从东向西的趋势。
截至2010年,该虫已扩散到全国20个省市区的局部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潜在入侵地区。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