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而来的水稻终结者

不找配偶也能子孙满堂的“稻水象甲”
作者:萧野    文章来源:环境与生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17

今年5月份,

四川省乐山市宝兴村的村民发现,

自家水田里的水稻幼苗已经返青,但突然又开始泛黄,

连续喷洒农药未果,尔后水稻叶子枯萎,

甚至出现幼苗大面积死亡。

有农业专家到田间调查发现,

一些水稻嫩叶上有明显的虫噬痕迹,

初步统计该村有上百亩水稻死亡,无药可救。

专家判定造成水稻死亡的罪魁祸首,

是一种名为“稻水象甲”的害虫。

它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物种之一,

严重危害粮食安全。

这稻水象甲为何许物也?怎会有如此的杀伤力?

 

 

 

 

水稻根系上附着的是包着一层茧的稻水象甲蛹

 

无需交配的“繁殖机器”

稻水象甲的老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它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之一,在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草名录》中,被列为二类检疫性害虫。环保部公布的《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就有它的大名。稻水象甲不直接危害人畜,攻击的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

它的成虫是小甲虫,体长一般不超过4毫米,呈褐色。头部向前延伸,像象鼻的形状,所以被称为“象甲”,与啃食谷仓粮食的“米象”长相接近。它和蝴蝶一样属于“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蜕变。

稻水象甲有两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发生在中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作为孤雌生殖型动物,稻水象甲被喻为“繁殖机器”,雌虫不需要经过交配就可产卵。每只雌虫可产卵100200粒,卵长约0.8毫米,珍珠白色。

每粒卵在正常情况下都可孵化成幼虫。这么一来,如果环境适宜,只要有一只雌虫,就能以惊人的繁殖速度,生育出一大批后代,“儿孙满堂”,建立起一个新部落。

成虫怀卵后几乎天天产卵,产卵期可达1个月之久。产卵时间多为中午,产在水面以下的水稻叶鞘组织内,无水条件下,一般不能产卵。

产卵后10天左右,孵化成幼虫。幼虫为白色、蛆状,最大长到7毫米。初孵的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尔后,在叶鞘上咬个洞爬出来,靠重力落到泥土里,再钻到水稻的根部取食。幼虫发育到一定阶段,会变成白色的蛹,一般都附在水稻主根上,蛹外包一层有防卫能力的茧。再过一段时间,蛹又羽化为成虫稻水象甲。至此,稻水象甲结束泥地生活,开始大肆蚕食稻叶。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农业中心昆虫学者麦克·斯托特博士与娜塔莉·胡美尔博士,在稻田里收集稻水象甲,用来做实验。

 

“行事低调”的杂食者

稻水象甲不太“挑食”,食物来源和寄主范围非常广泛。除以水稻为“主食”,稗、狗尾草、矮慈菇、鸭跖草、莎草、灯芯草等植物也都是它的菜。在美国,成虫取食的寄主植物有7科、56属、76种,幼虫可取食的有5科、18属、22种。日本的成虫可在86种植物上取食,幼虫取食的植物有22种。食性杂、寄主多,使稻水象甲安身立命的能力大大增强。

它们个头小,其貌不扬,“行事低调”。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安静地潜伏在稻丛基部,不吃不喝,黄昏后才爬至稻叶取食,不容易暴露身份。其卵和初孵幼虫个头小,潜伏在近水面的水稻叶鞘内,不是专业人员更不容易发现。幼虫和蛹,更是潜伏高手,隐藏在稻田的水下泥中、稻根深处,如果不对水稻长势、长相进行细致观察、判断,根本难以发现。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农业中心研究助理马蒂·弗雷,正在选取不同水稻品系的圆锥花序。该花序对稻水象甲有抵抗力。

 

 

可致稻谷减产八成

稻水象甲的成虫主要危害水稻植株的地表部分,啃食水稻秧苗的叶尖,或者沿着水稻叶脉啃食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肉,使水稻叶片发白,影响光合作用。幼虫更甚,把水稻根系当作“安乐窝”,直接蛀食幼嫩的稻根。

新根被破坏,轻则影响水稻吸收能力,导致秧苗缺乏水分与营养,叶片逐渐发黄,生长受阻,分蘖明显减少,稻谷减产二到三成;重则使植株严重矮化,发黄枯萎,抽穗延迟,甚至整株死亡,稻谷减产七至八成。

受损最严重的稻田,水稻整体根系被全部破坏,稻株越长越小,手握秧苗轻轻一拔即起。拔起的稻株,根系腐烂变黑,不见新根,分蘖率降低,成穗株率和每穗粒数明显减少,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推迟,有的稻株甚至会被风刮倒或拔起漂浮于水面,稻田基本绝收。稻水象甲的作乱不仅威胁粮食安全,也对农田环境与生态平衡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

在单季稻区,水稻收割后,成虫会转移到稻田周围的杂草中取食、越冬(度过冬季),主要分布在山坡的枯枝落叶表层、杂草根部。来年春季气温达到10摄氏度左右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复苏后先取食禾本科等作物新叶,等水稻插秧时,就进入稻田为非作歹。

这时候的秧苗较嫩,越冬成虫就吃水稻的叶尖或者沿着叶脉方向吃嫩叶的叶肉。水稻秧苗长得健壮,叶子老了时,稻水象甲吃不太动了,就开始另外一项工作——产卵,繁殖新一代成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它们危害作物时,密度可达每平方米200头以上。

在气候温暖的双季稻区,稻水象甲可繁殖两代。越冬成虫在种一季稻时繁殖第一代成虫,新成虫在一季稻收割后,有的直接迁飞准备越冬,有的则留在稻田里产卵,繁殖第二代成虫,危害二季稻。待二季稻收成后,第二代成虫会迁飞至越冬区蓄势,等待来年的一季稻插秧。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跨洋而来的水稻终结者
    今年5月份,四川省乐山市宝兴村的村民发现,自家水田里的水稻…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