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湿地恢复和保护对防汛抗旱的必要性

作者:周潮洪    文章来源:水环境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19
 

摘要:本文分析了天津市防汛抗旱形势,蓄滞洪区现状,湿地的作用,通过研究提出可恢复湿地的区域、蓄量及需要迁移的人口,指出湿地恢复和保护需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天津市防汛抗旱的现状

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尾闾,地势地洼,市区受三面来水一面海潮危胁,水灾成因有外洪内涝和海潮侵袭,水灾成因多,防洪任务重。天津市入海河道有海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蓟运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天津属于滨海平原城市,河道比降很小,水流入海缓慢;河道两岸地势平坦,降雨后河道排水也很困难;同时经常遭受风暴潮袭击,防洪形势非常严峻。上述几条入海河道直接担负着市区防洪任务,但是河道河口淤积严重,堤防沉降,工程设施老化,防洪能力严重不足。比如永定新河开挖时以50年一遇来水(1400m3/s)设计,按100年一遇来水校核(1800m3/s),由于河道的淤积,到1987年河道泄流能力下降到230m3/s,后经过多年不断的清淤,2002年河道泄流能力恢复到900m3/s,但仍远低于设计标准。根据1989年我国"防洪标准"规定,象天津这样属特别重要的城市,防洪标准应该超过20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但目前河道泄流能力仅按20~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差距很大。

为了保护天津市区的防洪安全,建设了城市防洪圈,它由北部防线-永定新河右堤(比左堤高1.0m),南部防线-独流减河左堤(比右堤高1m),西部防线-南遥堤、中亭堤、九里横堤、十里横堤,东部防线-海挡形成一个封闭区域。在出现大洪水时,由于河道泄流能力不足,为保市区安全,势必要启用周边的蓄滞洪区进行缓洪、滞洪。

近几十年来,随着上游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用水量大增,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天津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入境水量从60年代的80亿m3锐减到80年代的7亿多m3。加上连续多年的气候干旱,天津缺水量非常严重。1972、1973、1975、1981年和1982年,天津市曾经五次引黄济津,以解城市供水危机。引滦入津后的2000年,因1997-2000年的连续干旱,2000年不得不再次引黄,2002年天津市再次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迫切需要外来水源的支持。但是整个华北地区持续干旱,黄河本身水量不足。工农业生产靠严重超采地下水来维持,造成天津地面严重沉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天津社会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

天津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年均降雨量为500mm左右,多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约占全年的70%-80%,上游来水也集中在这个时段,带来了洪水危胁。1996年一场相当于10年一遇的洪水,除了水库蓄存8亿m3的水量外,弃水80亿m3。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防洪的严峻形势这一对矛盾深深困扰着天津社会经济发展。

二、天津市蓄滞洪区基本情况

天津市各蓄滞洪区有史以来就是天津市防洪工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天津城市防洪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天津市共有13个蓄滞洪区,其中南部5个,分别为东淀、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大港行洪道;北部有8个,分别为永定河泛区、三角淀、淀北、西七里海、黄庄洼、大黄铺洼、盛庄洼和青甸洼,面积2950km2,设计蓄水量55亿m3(不包括已有的水库)。历史上的蓄滞洪区基本上是湿地区,内坑塘洼淀星罗棋布,水草丰美,沟渠纵横,并在历史上得到多次运用,建国以来青甸洼启用过3次,大黄铺洼启用5次,贾口洼启用过4次,其他蓄滞洪区也多次启用,为减轻洪涝灾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蓄滞洪区内水面大量消失,土地被开垦种植及用于城镇建设,区内村庄企业林立。据统计,1996年天津蓄滞洪区有村庄800多个,人口90多万,工农业产值和固定资产高达700多亿元。在洪水期间,不仅难以利用原有蓄滞洪区进行分洪,而且区内的农田沥水还要向河道中排放,进一步增加了河道的防洪压力,更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同时湿地变成农田和村镇,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如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加重、旱灾次数增加多等等。

三、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quot;海棉"。在降雨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匀的情况下,通过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或减轻洪水灾害;在干旱季节又可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天津湿地面积的严重缩减,已使我们遭到自然界的残酷报复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保护天津现存的湿地,恢复部分已退化的湿地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四、天津可恢复的湿地

天津市的蓄滞洪区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有的蓄滞洪区内人口密集、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经济相当发达,有的蓄滞洪区内建立了经济开发区,有的已成为石油基地,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要想完全恢复到五、六十年代的湿地水平已经不可能。利用遥感资料和调查资料分析表明,天津具有恢复可能的湿地包括大黄铺洼、青甸洼、西七里海、团泊洼、黄庄洼的部分区域。

大黄铺洼设计蓄水位 3.0(黄海高程,以下同),在此水位下有村庄39个,人口2.4万人,财产和产值28亿元,要完全利用的难度很大。调查研究表明,大黄铺洼分5个区,区与区之间有小埝或道路分隔。其中一、三区村庄人口较多。一区可恢复水面66km2,蓄水量0.39亿m3,需要迁移10个村庄的4900多人,二区可恢复水面25km2,蓄水量0.23亿m3,需迁移1个小村庄,三区可恢复水面83km2,蓄水量0.94亿m3,需迁移3个村庄的3千多人,四区可恢复水面37km2,蓄水量0.37亿m3,需迁移2个村庄的2千多人,五区可恢复水面31km2,蓄水量0.37亿m3,总计大黄铺洼可恢复水面242km2,蓄量2.13亿m3,需外迁人口1万多人。

青甸洼可恢复面积84km2,蓄量1.21亿m3,需迁移人口3000多人。西七里海可恢复面积47km2,蓄量3.26亿m3,无人。团泊洼可恢复面积287.0km2,蓄量0.9亿m3,需迁移人口7000多人。黄庄洼可恢复面积238km2,蓄量1.3亿m3,需迁移人口5000多人。天津原先为蓄滞洪区,现在已退化但有可能恢复为湿地的面积总计为898km2,占原有蓄滞洪区面积的30%,可蓄水量8.8亿m3。若通过新修、加高加固原有堤防,可蓄存10多亿m3的水量,相当于三次引黄济津天津市的实用水量。湿地的恢复,在丰水年可以存蓄超过河道泄流能力的部分洪水,减少向河道排沥水,减轻防洪压力,减少洪灾损失。在枯水年可以作为水源地向外供水。1998年大洪水后,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天津市湿地的恢复,对减轻天津的防汛抗旱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

五、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1、做好湿地恢复和保护规划

在充分调查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原有湿地现状社会经济情况及生态环境状况,湿地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恢复湿地生态环境需采取的对策及所需要的水量,必要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所做规划必须符合湿地的自然要求,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2、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

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且初期投资大,因此投资应该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政府投入是湿地恢复和保护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同时还要广泛地争取国际援助,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湿地保护投资,规范地利用社会集资、个人捐助等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投入机制。

3、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法制体系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建立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的经济政策体系对保护湿地和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的恢复和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六、结论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城市,界内地势低洼,河流、湖泊和盐碱滩涂众多,水域辽阔,是中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由于人为的开发和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湿地大量消失,使得天津市防洪形势严峻、旱灾频繁,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近几年政府已采取有力措施对市区河湖进行清理改造,恢复水面。对于已退化的滞洪区湿地,采取有力措施仍有部分恢复的可能。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对天津的防汛抗旱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件恢复生态环境、造福人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肖笃宁等,《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研究称全球变暖毁灭远古雨林
隧道内发现的蕨类植物美国研究人员在伊利诺伊州一处煤矿发现…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