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趋势及政策取向

作者:金三林    文章来源:中外能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78年的148329×104t增加到2008年的689654×104t,年均增长5.3%。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较快下降趋势,但1999年以后下降速度放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分析其原因,从需求结构看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从产业结构看是由于过度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而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和能源生产结构,直接导致我国单位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其他国家。我国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值在82.28×108~90.508×108t之间,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由于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以煤为主的特定资源禀赋条件下,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路径是减少能源消费,即节能。节能的主要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提高能源技术效率,包括深化能源产品定价机制改革;加强政府的社会性管制,使环境社会成本充分内部化;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场。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技术效率,节能,定价机制

  1 前言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3~0.6,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0~25cm。尽管目前在气候变暖的成因解释上还存在分歧,但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的观点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研究表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强,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等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78年的148329×104t增加到2008年的689654×104t,年均增长5.3%。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8年的1.5t/a增加到2008年的5.2t/a,年均增长4.2%,见表1

  这期间,二氧化碳排放也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是1978~199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平稳增长态势,年均增长4.8%;第二阶段是1997~200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稳定,年均增长1.3%;第三阶段是2003~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0.0%,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增速分别达到17.4%15.7%10.2%,远高于其他国家。

  3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上不断下降 

  尽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上呈较快下降趋势。从现价看,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8年的40.7t下降到2008年的2.3t,年均下降9.1%;从1978年不变价看,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78年的40.7t下降到2008年的11.5t,年均下降4.1%,见表2

  从时间上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是稳定下降;但1999年以后下降速度放缓,2003年和2004年还出现反弹,“十一五”以后下降速度明显低于其他历史时期,见图2

  4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国际水平 

  按汇率法和不变价美元计算,2008年我国万美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5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日本的9.8倍、德国的6.5倍、巴西的5.2倍、美国的4.8倍、印度的1.5倍。从动态来看,2003~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6%,也低于日本、德国、美国和印度,见表3

  按购买力平价(PPP)法和不变价国际美元计算,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低于现价,但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万国际美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9.4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是日本的2.7倍、德国的3.0倍、巴西的3.9倍、美国的1.9倍、印度的2.1倍。从动态来看,2003~200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1%,不仅低于日本、德国、美国和印度,甚至低于世界平均降幅,见表4

  即使考虑到PPP法对人民币汇率存在高估的因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全球也是较高的,下降速度也是较慢的。

  5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围绕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问题,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的共性结论是: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原因;能源效率提高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但由于能源技术进步的长期性,能源效率对于碳排放增长的抑制贡献率会减弱;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有显著影响。文章采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来分析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主要因素,见式(1):

  式中:C为碳排放量;Ci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一次能源的总消费量;Ei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i=3);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P为人口。

  设:Si为能源结构因素,即第i种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份额,Si=Ei/EFi为各类能源排放强度,即消费单位量的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Fi=Ci/EiI为能源效率因素,即单位GDP的能源消耗,I=E/YR为经济发展因素,即人均GDPR=Y/P。则人均碳排放量A可表示为式(2):

 

  SiFiIR分别表示能源结构、能源排放强度、能源效率、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由于各类能源排放强度Fi是固定的,因此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能源结构变化、能源效率变化以及经济发展变化。文章用1978~2008年的数据,计算了1978年价GDP1978年不变价能耗、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工业占GDP的比重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见表5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8;与能耗水平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2;与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58。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与1978年价GDP、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进行回归分析也表明,经济增长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过高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有重要影响。

  进一步来看,经济增长因素的影响不仅与我国GDP增长过快有关,也与经济增长结构不合理有关。从需求结构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净出口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的20%~30%;从产业结构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工业能源消耗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排放总量的70%以上。我国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直接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0%左右,此后逐步上升,到1996年上升到75%,随后开始下降,2002年下降到72%左右,但2003年后又快速上升,2008年达到76.7%。由于单位标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等标量石油的1.3倍,是等标量天然气的1.7倍,因此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和能源生产结构,直接导致我国单位能源使用排放的二氧化碳高于其他国家。

[1] [2]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威胁…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