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态经济:西部大发展的理性选择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生态经济:西部大发展的理性选择
作者:郜风涛    文章来源:生态中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3
发为例。在1860年至1890年的30年间,美国开垦了西部地区9000万公顷的处女地。一时间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但过度的农垦放牧,使土地失去了植被保护,从此埋下了祸根。1934年5月,一场沙尘暴横扫了2/3的美国大陆,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西部大平原,导致4500万公顷耕地被毁,冬小麦减产102亿斤,这样的教训惨重之极。

  再从中国的情况看。前面已经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但值得忧虑的是,我们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又似乎在走类似美国西部开发和中国历史上西部开发这样一条开发--破坏的老路。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曾三令五申要退耕还林还草,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但由于一些地区没有找到新的发展路子,仍然须搞那些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得不偿失的开发。实践证明,不解决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西部大开发是很难搞成功的,实现西部大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战略抉择。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经济学原理、生态经济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表明,要实现西部地区的大发展,必须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这是总结西部开发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因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出现了地方财政减收、个别地区和农户返贫等问题。这说明,生态环境治理对西部地区所带来的利益与其所损失的利益在时空上都有一个差距。对于这个差距,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四、对策措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关键在于创新

  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要切实做好生态经济这篇大文章,关键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一次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这一要求对西部地区走发展生态经济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创新理念,牢固树立新经济发展观。新经济发展观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思想而形成的。新经济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界形成双向互动的新关系,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理解为向自然索取,把生产看成是对自然资源破坏的“单向式”发展过程,并要求通过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通过将生产与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符合现代人发展需要的生产模式。适应于新经济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创新理念,以一种能动的反思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创新发展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观念创新。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源泉和先导。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生态危机、自然危机,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的生存发展危机,说到底都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文化的危机。因此,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必须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新的生态意识,确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同时要在文化观念上进行批判和反思,实现观念上的创新。

  --经济创新。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核心。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要彻底摒弃以往那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做到既重视量的增长,更重视质的提高,实行生产方式和经济运作的创新,把整个经济活动纳入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系统。

  -环境创新。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从生态哲学角度看,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一对基本矛盾。面对现实中这一矛盾的尖锐化,必须在深度、广度和观念形态上不断突破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具体涵义,做到不仅仅单纯地保护,而且还要主动地到环境中寻求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进行环境创新,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这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杠杆。西部地区要抓住当前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和我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加快科技创新,积极采用生态技术,大力支持发展高科技、无污染的新兴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改造那些高度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严重压力的产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体系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生态化。

  (二)创新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面临着传统农牧业和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严重挑战。传统农牧业属垦耕式农业,它以粮食、经济作物为二元结构,在生产方式上采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农牧分离;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是以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主,以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巨大浪费为特征的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模式,同时也是以生态环境的巨大付出为代价的高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工业发展模式。在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里,必须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革新,以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态度,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加快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必须立足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区域性特点,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明确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的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

  --培育和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农牧业,是资源节约和集种、养、加、贸、工、农一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和发展生态农牧业,客观上要求必须注意理顺种植业与林业、草业和牧业,特别是农区和牧区的关系,通过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畜群结构和牲畜品种结构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发展相关产业,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农牧区经济一体化,提高农牧业综合开发效益‘西部地区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谁在生态农牧业方面下力气,谁就会取得发展先机。以青海省德令哈市为例。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过去,柴达木的小麦单产位居全国之首,但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入,柴达木粮食的增产不仅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反而成为农民的负担。市委、市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农牧业,提出了“以绿洲农业带动养殖业,以养殖业带动畜牧业,种养结合,以草带畜,牧繁农育和农户加基地,基地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加市场”的生态农牧业发展思路,并培育了7大龙头基地:以山羊绒加工,带动绒山羊养殖业的发展;以无公害蔬菜种植、加工、运输,带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以柴达木高科技—药业公司加工,带动中藏药种植的发展;以荒漠治理工程的实施,带动林木种苗基地建设;以规模养殖和育肥基地建设,带动牧繁农育;以植树种草,带动林草业的发展;以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牧民增收。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农牧业,不仅改善了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增收。如该市一位普通农民,2001年种了7亩草,收干草2.1万斤,在家里的暖棚里养了60只绵羊,50只山羊,育肥销售后,一亩草地等于收入1000斤粮食。2002年,他在20亩承包地里种了10亩草,10亩草地中林草间种1800株构杞和500多棵树,并与他人还另承包了30亩地种苗,其收入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西部地区一些地方还根据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和实践以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就是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工程,并根据条件和需要,配套建设农户住宅、太阳炉、省柴节煤炕连灶,使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生态家园建设,标志着高效生态农牧业模式的形成,从而成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新途径。如青海省互助县积极探索和实践“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他们把“猪舍--厕所--沼气池--种植”建成一体,并配套建设农户住宅和太阳灶,形成了生态家园的六组合。农户通过温棚养猪,猪粪和人粪入沼气池,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沼气渣是优质的肥料施于蔬菜,生产出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体系,实现了充分利用资源、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们算了一笔帐:一个0.5亩的“四位一体”的大棚,沼气池的容积8立方米,所产生的沼气和配套使用太阳灶足够4口之家全年生活用能源;猪舍面积25平方米,可养猪10头左右;沼气渣能使蔬菜增产5%-25%。这样一来,使用沼气每年可节约燃煤2吨,节省开支500元,每年可少买化肥100公斤,节省开支200多元,相当于增收700多元,种菜养畜一年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对此,许多农民形象地说:“户有一个‘四位一体’棚,等于家里有了一个拿薪水的人”、“家里的10亩地大田,比不上这半亩小生态园”。

  --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的理论基础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工业化国家,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基本合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自然环境的危害或破坏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即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西部地区作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由于历史上的兵燹战火、乱垦滥伐,致使大片森林被蚕食,大片植被被毁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大量人口涌入西部,大批建设项目启动,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气物污染也会加剧,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西部地区要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西部地区应当在以下几方面作出重点突破:一是,调整结构,加快对原有工业的技术改造。对“三线”企业,要切实解决好这些企业的发展与当地资源开发“两张皮”的问题,要选择一些基础好、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的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发展深加工的加工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资源、加工制造、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区域优势产业,带动本地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当加快淘汰乡镇工业企业中落后的工艺流程和工业设备,提高其清洁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以无污染、节能为主的工业生产与加工生态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革新传统的开环系统,即在输入端输入原料,经过生产加工在输出端产出产品,同时也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实行物料的闭路循环,即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使工业生产输出产品,“三废”则在某个适当层次上返回输入端,实行无废排放;在消费过程中,要注意新开发的产品本身不能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如含铅汽油、破坏大气臭氧层的氟里昂、危害生物的化学农药等,既要考虑产品在消费中的使用功能,又要关心产品的生态功能,以减少以至消除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再度污染。三是,因地制宜,大力扶持和发展特色生态产品。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利用当地的生态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发展生态产品,如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地区,可以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和基因工程产业等,还可以利用高原生态环境清洁无污染的特点,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产品和以民族手工艺品、宗教文化用品为主的特色传统民族手工业。四是适应市场要求,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环保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是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它涉及环保工业生产和环保服务业。“九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环保产业全年总产值已达1800亿,其中环保服务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
    生态经济学介绍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
    延安:生态经济双赢战略大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建设
    上海闵行发展生态经济之路:让
    抚顺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战略
    畜禽养殖污染是不容忽视的新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