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理论问题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理论问题
作者:曲福田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1-21

曲福田 刘书楷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5)
 


摘 要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个区域(行政区域或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长期发展运行的战略部署。本文就区域农业生态经济长期发展的方向、目标(指标)、结构性以及农业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是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必须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目的则在于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合理组合农业生产力及其产业与布局结构,协调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经济关系,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农村经济增长中主要生态经济问题的产生与生态关系的恶化,不能不说与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有较大的关系。不仅如此,80年代初,生态农业开始在中国实践,到目前为止,不同区域生态农业试点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进一步的发展则是如何总结各类型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经验,将成功的生态经济模式加以推广应用。而不同区域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生态与经济、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这就客观上需要一个科学的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统一部署和协调各方面关系。我们也可认为,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或生态经济建设已发展到了由试点、总结到规划、推广阶段。所以如何制订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体系。本文仅从理论上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体系加以探讨。
 


  一、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特征
 


  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特征,是制订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前提。从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目的、内容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分析,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
 


  从规划的对象来看,它是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综合体;从研究方法来看,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区域农业综合体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因而,比其他任何农业规划都具有更明显的综合性。
 


  2.协调性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农业生态经济组合结构关系的协调;农业生态经济地域结构(即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结构)关系的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等。
 


  3.战略性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研究的是一个区域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农业生态经济总体战略构想。因此,要用整体、综合、宏观的观念来研究农业总体的地域差异、结构模式、总体布局和战略方向、重点、措施等,正确地描绘出一个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为指导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地区性
 


  由于各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的地区性差异,使得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的战略布局、方向重点和战略步骤等也必然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点。
 


  5.实践性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作为一个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为特定区域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服务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二、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原则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广,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和制订过程中,应当遵循农业生态经济规律及适应农业发展的趋势。具体地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整体系统性原则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对象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农业地域综合体,其组成要素之间是相线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必须服从于这些特性。整体系统原则,具体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整体与局部相互协调原则
 


  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原理和局部薄弱环节限制整体功能的规律,要求人们在进行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时,要着眼整体功能最大,同时又不忽视局部功能的研究。
 


  (2)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
 


  这个原则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输入与输出间动态平衡的保持与打破不断转化的规律。根据这个原则,在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时,要考虑:①生物与环境相适应;②开发和保护资源相结合;③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④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结构性原则
 


  结构决定功能。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着重大的影响。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性原则表现为:
 


  (1)农业生产结构与资源组合状况及优势相协调原则
 


  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资源利用的体现和方向,只有根据资源优势,选择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生产结构与资源优势相协调,才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并使资源优势顺利地转化为产品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
 


  (2)农业生产结构分层次优化原则
 


  农业生产结构包括多个层次(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结构等)。在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时,必须从多层次的总体上通盘考虑,以便使各层次结构都得到优化。
 


  3.区域性原则
 


  区域性原则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和特点以及在更高层区域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生态经济关系,经过综合分析论证,确定自己的农业发展方向,主导行业、生态经济结构与模式,协调生态经济关系的措施,以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优势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区间的发挥优势,实际是区间的合理分工;二是区域范围内的各个小区域发挥自己的优势。
 


  4.商品经济原则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挥,既是农村经济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农村经济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深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一方面区域与各地区、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技术、劳动力、资金、产品的横向交流日益发展。因此,编制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在强调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技术进步原则
 


  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活力源泉。通过技术进步与生产要素创新,解决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经济问题及生态经济问题,保持一个区域农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三、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就是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发展的要求,在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该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确定农业生产力的合理规划布局,保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主要内容为:
 


  1.区域农业资源及生态经济状况调查与评价
 


  区域资源状况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基础。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首要内容是对本区域内的农业资源状况及主要的生态经济关系进行调查与评价。从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要求来看,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对主要农业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质量特征与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②评价各种资源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③综合分析各种资源条件在地域上组合状况及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尤其是对区域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或条件作出判断;④区域内主要生态经济问题类型、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⑤对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包括区域内的人口、劳动力、技术水平、交通状况以及区域外的政策、市场等状况;⑥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所有这些是规划制订的基础或依据。
 


  2.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目标选择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目标是指规划期内区域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目标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或省市农业规划目标在区域内的具体体现。确定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目标的基本依据是:①党的各项农业政策、方针和国家、省区规划期内的农业规划目标;②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现状;③区域外部条件,尤其是市场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④规划期内相关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的变化预测;⑤农业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
 


  特别指出的是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目标的选择应以农业经济目标为中心,与社会、科技、生态目标相结合。经济是基础,社会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而一切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又必须保持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否则,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就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同时,目标的选择强调应从本区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
 


  生态经济社会目标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社会外部条件与市场对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制约与影响,同时,指标及水平的选择,也必须反映出本区农业资源的特征、生态经济结构特性、主要的生态经济关系和问题以及今后的生态经济建设方向,另外,指标的水平及速度要切实可行,避免高指标或指标之间的矛盾。
 


  3.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变化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是由区域农业生态结构、农业技术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复合而成的多维结构。其主体结构是农业经济部门结构,即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结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基础结构是农业植物结构。这一结构对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关系极大。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除了着重探讨其主体结构和基础结构外,还要探讨农业经济地域结构,即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和地域分布。
 


  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最优,功能最佳。衡量一个区域内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是:能否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农业经济部门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否符合地域分工的要求。
 
设计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规划方案,除了要分析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历史和现状变动的情况以外,还要把握影响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①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及其利用的尝试与广度,这是决定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基础。②市场需求的变动。市场的需要是产业部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③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变化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不平衡的,这就千万了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④投资政策的影响。⑤能源、原材料供应。⑥交通的发展。⑦政策和体制等等。
 


  由于影响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结构因素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在编制结构方案时,要研究其灵活性,设计出有内在弹性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所谓农业生态经济结构的弹性,就是指各地区在自己某种产品的区内外要求变化时,安排农业生态经济结构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4.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与规划布局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理论基础,是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地域差异,区内相似性和发展阶段性。地域差异性是农业生态经济区域的空间表现形式;而发展阶段性则是它的时间表现形式。农业生态经济区域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依据是:①农业生态经济状况(自然环境本底状况、生物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经济条件、人口状况生产力水平等)同类相聚原则;②同一区域内各单元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方向一致性原则;③保持相应级别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原则;④农业生态经济评价的时间阶段性原则。
 


  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的指标设计必须满足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完整性原则,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分区指标体系包括:①农业生态经济本底指标,有:地形地貌类型指标、土地类型及利用状况指标、森林覆盖率、人口密度、科学文化水平指标、人均产量、人均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劳均耕地、劳均资产、农产品商品率;②农业生态经济平衡指标,有:土地种养平衡指标、系统抗灾害能力指标、植被覆盖率及均衡度指标、物质元素协调指标、用地结构与产出结构协调指标、能量产投比合理指标;③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指标,有: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投资总收益率、综合利用率指标、综合防治率指标、农业环境治理指标、经济产投比等。
 


  农业生态经济的布局规划,是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地区安排,是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空间分布。只有这样,才能把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部门规划与区域规划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从而使规划目标在部门上和空间地域上都将得到落实。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规划布局,要求从本区实际出发,合理地配置土地、劳力、资金、物资、水源和动力等,加速建设各类农业基地,提高农业专业化、区域化水平。
 


  5.重点农业生态经济建设项目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规划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包含着许多重大的生态经济建设项目,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兴建沼气、土壤改良与农田基本建设及大中型水利工程等。这些项目对于实现规划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每个重大项目也可单独加以研究与分析。因此,长期规划中,应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规划,其主要内容是:①根据区域规划目标与区域条件特征提出规划期内批发重点建设的项目及其规模;②对提出的项目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综合角度进行可行性研究;③制订出项目实施的程序、途径与措施。同样地,区域生态经济规划中也应研究那些生态资源地位重要或发展潜力较大或者生态经济关系恶化的重点区域,提出其规划设想。
 


  6.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根据规划目标的要求和生态经济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与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相适应的对策与措施。通常包括经济措施、行政措施与法律措施,这里,政府的生态经济政策调整尤为重要。
 


  四、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1.编制方法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规划的方法很多,但通常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类。传统方法是指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定性分析,辅以定量分析和计算。这种方法在规划中仍被广泛使用,其主要种类有:
 


  (1)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是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方法应用于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就是要使一个区域农业再生产的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各区域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以求得需要和可能相平衡。综合平衡法的应用,贯穿于规划编制过程的始终,要进行反复的平衡核算,才能最终将规划方案确定下来。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中的综合平衡工作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理安排农业生态经济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如种、养、加(农、林、牧、渔、加工)之间的比例及各业内部的比例,农业积累和消费、生产和建设等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力、财力、物力的平衡关系,做好资源可能与需要之间的平衡。规划中运用综合平衡法,常用的形式是编制一系列平衡表,如土地及各生态资源利用平衡表,农业人口、劳动力平衡表,农副产品平衡表,农用资金收支平衡表等。
 


  (2)调查研究方法
 


  通过各种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以便摸清区域农业实情,从而更好地为进行规划服务。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如重点调查、抽样调查、蹲点调查、家什调查、函询调查、座谈会调查、普查以及民意测验等等。
 


  (3)指标测算法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个区域未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蓝图,是对未来目标的规划设计。这类目标确定的传统方法有:定额法、比例法、比较法、系数法、动态趋势法、典型推算法、因素分析法、主要产品产量法、目标推算法等等。种类很多,要因所要研究的问题而异,但是以经验、逻辑推断和初等数学方法为主。
 


  现代方法通常指的是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指在系统理论提供的整体性原则、结构化原则、协调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等的指导下,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对农业系统与环境这间的关系、农业系统内部各系统及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求得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其目的在于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即以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一项对现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改造和重新设计的工作。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系统研究的范围很广。不仅有单项的专业调查研究,而且有整体的综合调查研究;不仅有农业内部的调查研究,而且有农业环境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现状诊断和功能分析,其目的在于寻找优势、潜力及存在问题,分析系统的区间差异性与区内一致性,取得理性认识。为合理地准确地编制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确定系统功能目标和最佳方案提供可靠的基础。
 


  2.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程序
 


  一个科学的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除了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外,还要有合理的编制程序。规划编制程序,是指规划编制的整个过程,即规划编制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要做些什么,各阶段是怎样有机地连结成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认为规划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步,队伍建设阶段。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科学性强,组建有领导干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强有力的规划队伍,是顺利完成编制任务的组织保证。这个队伍中人员的配备与素质决定着规划的质量和效用。所以,要科学地选人和用人,讲究人员的合理搭配。规划队伍应是由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多方面的人才组合。它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同意和决策人员,这是规划队伍的最高层次,将负责决策、协调和指挥。中间层次是政府职能机构人员和专家顾问组。下一层次由各类专业技术骨干和各级领导同志等组成。
 


  第二步,调查研究阶段。调查研究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地收集与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编制有关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信息资料和数据,相互比较核实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自然资源方面的调查研究。如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气候、降水、动植物的数据、分布和种类等。②社会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如农业人口、户数、劳动力、土地利用状况、基础设施、市场及资金来源等。③区外有关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④有关的成果资料。如综合农业区划以及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等各专业区划资料,有关学者、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关于本区农业生态经济的研究报告等。
 


  第三步,分析评价阶段。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全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生态经济评价,并通过区际之间的比较研究,找出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对全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同时,还要对今后的农业发展趋势和潜力作出科学的预测。
 


  第四步,确定目标阶段。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明确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根据全区的农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市场需要及预测发展趋势来确定。目标订得既先进可靠又切实可行。由于规划对象的复杂性和预测的近似性,任何高明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不可能同时完满地实现全部目标。因此,确定目标应依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的需要,即进行目标分解,并区分主次、缓急,确定取舍原则和指明约束条件。
 


  第五步,设计方案阶段。目标确定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找各种解决方案。即拟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措施步骤。规划要多,要有排斥,否则,既无从优化,也无从选择。
 


  第六步,方案评价阶段。对已设计方案的利弊和条件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自然资源利用评价(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等);②生态环境评价(环境污染、农业生态平衡等);③技术评价(采用的农业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等);④经济评价;⑤社会评价;⑥规划方案的风险性评价。
 


  第七步,方案选优阶段。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决策者根据方案分析、评价、论证的结果,作出科学的决策,选择最佳方案。
 


  第八步,方案实施阶段。对于入选的方案,将在实践中实施运行。为了使规划方案顺利实施,要认真制订好方案实施计划。
 


  以上各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区域农业生态规划编制的过程,它是一个多阶段多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
    生态经济学介绍
    对设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的思
    贺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中国在WTO后时代的农业支持政
    延安:生态经济双赢战略大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建设
    上海闵行发展生态经济之路:让
    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