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经济 >> 文章正文 | ![]() ![]() |
|
|||||
| |||||
破解人与自然冲突的世界性难题 | |||||
作者:杨通河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5 | |||||
本报记者 杨通河 深处乌蒙山区腹地的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毗邻川滇两省,既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也曾是全国都出了名的穷地方。 自从1988年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人民在联合国有关机构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岩溶地区,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奇迹。 不久前,记者随着中央媒体采访团沿着劈山裂谷的贵毕高速公路走进乌蒙山区,去感受一场人类直面“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粮食短缺”三大世界级难题,系统处理人与社会和自然界全面发展关系的伟大实践。 时间需回溯到18年前。 资料显示,毕节这片“老、少、边、穷”岩溶山区,岩溶出露面积高达73%,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岩溶地貌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伏流、溶洞和地漏斗,几乎遍及全境。 由于承载的人口增长过快,出现“森林———耕地———裸岩”的逆向恶性演替,1988年毕节全区森林覆盖率仅有14.94%,而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69%,年水土流失量相当于每年有30多万亩耕地20厘米厚的活土层被雨水刮走。 同时,“以石漠化为主的荒漠化现象愈演愈烈”,裸石山地已占全区总面积的12.4%。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危害最大的缓变地质灾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地球的癌症”。 当时,由于自然灾害频仍,为了让山区百姓填饱肚子,每年需从山外调入上亿公斤粮食。同时,由于乌蒙山区是长江、珠江的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的灾变还直接威胁着两大江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这个试验区不是以某项政策的验证和推广为目标,也不以某种单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为目的,而是一场高度综合的农村改革建设试验。 首先是秀美河山的再造,“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当中”。 织金县曾是个林茂粮丰的县,并因洞天奇景美不胜收的织金洞而闻名中外,可因为人为破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森林覆盖率只有8.3%。依托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中国3356工程、长江上游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目前已恢复到40%以上,并多次荣获“全国先进”。 “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种稻子、河埂两旁栽竹子、多种经营抓票子。”通过山区综合开发,这种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子登科”的治山治水之道,让水不乱流、土不下山,以往“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三保田”。 在毕节市层台镇,三千余农户退下包谷地、烤烟地栽桑养蚕,不仅荒山披绿,而且每亩地的收益比以前要高一两千元。层台的蚕茧个儿大质优丝长,深受江浙商家青睐。层台下街村民张成林向记者竖起大拇指,不断地夸奖镇里的领导帮他们找到了一条致富好门路,“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在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村民蒋云明在自家对门的山头上种上了中药材。这个过去乱石嶙峋的山头,原来是他家包干到户的“包谷地”,如今已经成为这位中年农民引以为豪的“中药材生态园”。 七八亩山地中,金银花、草乌、前胡等70多个品种的药用植物,从石旮旯里探头争绿。以前,蒋云明一家种包谷,一亩地最多收150公斤,价值几百元,而山上一年四季都是裸露的灰白石头,持续的水土流失让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用老蒋的话说:“下一场雨,石头就要‘长高’一截。” “转行”种中药材以后,繁茂的植被遏制了水土流失,老蒋一年的收入也超过3万元。蒋云明的“生态园”探出了一条“养山吃山”的致富门路,是当地治理石漠化的一个缩影。 蒋云明前头引路,众乡亲随后紧跟,仅羊场村农民治理的石漠化面积就超过二百亩,建成了石漠化山区生机盎然的一片绿洲。蒋云明们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致富之路,专家学者称之为提高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容量的巨型试验。 河流山高谷深,水量暴涨暴落,雨季时沿河村庄经常面临山洪威胁,旱季上游河段又会干涸见底,连人畜饮水都困难。这种“雨涝晴旱”的大起大落曾经直接挑战着乌蒙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如今在乌蒙山区好多地方,往日的荒山秃岭已是满目青翠,多年干枯的小溪又重新流淌着清凉的山泉水。 18年来,全区森林在以平均每年多一个1%的速度恢复植被,如今,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33.92%,水土流失面积随之减少了7010平方公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00年到2005年,毕节地区退耕还林262.4万亩,坡耕地大大减少了,可2005年全区的粮食产量却达到247.22万吨,比退耕前的1999年反而增长了11.36%,“基本解决了长期缺粮的突出矛盾”。 森林面积长起来了,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全区的经济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312.2万人减少到60万左右;农民人均收入也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1876元。 人们评价说,毕节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且为贫困程度深、生态环境恶劣的类似地区提供了成功尝试。 |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
![]() |
POPs公约历程简史 关于推进我国POPs公约履约工 认真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 促进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 东方宗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友好相处 提升大都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之路 论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 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自 绿色和平科博会上专家呼吁警 |
![]() |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5 中国环境生态网 本站域名 http://www.eedu.org.cn 粤ICP备05001066号 穗监备:4401990805086号 本站申明 本站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