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农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生态农业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生态农业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严法善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6

  参加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全体会议的代表们2002年8月27日就农业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农业是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世界各国应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农业问题。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战略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21世纪议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吸收国际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而提出的.其重点是: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域。中国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相当落后的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农业与农村是关键。中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2%的农业大国。粮食及其它食物的供应是一个始终应放在第一位的问题。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资源相对短缺,耕地资源数量供应不足,质量严重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总体装备水平落后,农业物质技术条件非常脆弱,农业生产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之上的,即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消耗水资源。我们不但要看到,目前以世界耕地的7%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还应该看到,中国用了占世界上40%的农民生产粮食,仅养活了占世界上7%的非农业人口。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13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及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中央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始终坚持农村的基本政策,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始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作为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坚持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始终注意及时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并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基本目标。注意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制约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较多。中国的.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格局。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减少近一成,尽管由于前些年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减产尚不至于殃及农产品价格和居民生活,但如何在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过程中,增强粮食安全观念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应付未来的需要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中国.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在下降,从而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也抑制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农业人口自1992年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以后连续5年保持了减少势头。自1998年起,由于城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量增多和乡镇企业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农业人口又开始上升,受此影响,在“九五“期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变动很小,1999年的比重比1998年还略有上升。这将会影响到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对我国扩大内需、开拓广大农村市场也是十分不利的。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份以2000年《转向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的报告,首先提出了持续农业。随着以机器化和化学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七十年代后人们开始提倡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问题是这些主张放弃农业生产中使用化学品又导致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产量大幅度下降, 因而缺乏在实践中广泛推行的可行性,在各国应用很少且难以全面推广落实,因此,持续农业产生了。持续农业的要点是:合理管理和保护好自然资源基础以及调整农业技术的结构变化的方向,用以确保和持续满足目前以及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这种持续发展农业应保持土地、水、植物和动物的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要技术上适应、经济上可行,而且能为社会所接收。因此,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其根本做法是坚持生态农业。2000年,中国人民的食物和营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意味着人均每日食物中供给热量要达到10兆焦(2600千卡)、蛋白质72克,其中优质蛋白质占33%。在粮食生产达到5亿吨,实现人均粮食400公斤的目标同时,加快发展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要解决贫困地区人口温饱问题,并尽可能改善食物生产环境,提供安全的、质量达到标准的食物。

  持续农业强调要推广生态农业。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初期,我们的祖先与自然环境关系上在许多方面和其它动物一样,依靠采集和渔猎自然界中现成的产物来满足生活的需要。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人类开始了动植物的家养化,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由于刀耕火种,一方面保证了人类食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对自然植被产生了一定的破坏。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农业劳动力不断增加,生产工具也不断发展,形成传统农业。人类对自然界所施加的影响逐渐扩大,种植业从粗放经营发展到精耕细作,饲养业从放牧转变为放牧与舍饲结合。传统农业属于自然经济,基本上在农业生产系统内部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随着工业日益发展,进入现代农业阶段。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产就必须通过外部向农业生态系统投入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施肥、灌溉、农业机械的使用,增强了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农业生产除了依靠太阳辐射,还加入了更多的辅助能,消耗大量化石能源,如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农用机械。有人估计人类辅助能量的输入几乎达到与太阳光一样,所以国外有人称现代农业为“石油农业”。大量耗用石油对解决人口激增,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讲,每吨化肥可以增产粮食2-3吨,农药挽回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5%。但是,石油农业大量消耗能源,而且能量产投比越来越小。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无法承担石油农业对石油的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大量直接燃烧石油以及无限制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上海郊区农药施用量50年代每年不到3000吨,60年代上升到13500吨,70年代高达25600吨,农药残毒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化肥使用也日益增长,化肥与有机肥之比从60年代初期28.8:71.2发展到80年代71.4:28.6。大量使用化肥又导致了土壤理化性质质量差,肥力下降,土层变薄,土地日益板结。同时,农业生产成本也大幅提高,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农民的负担。因此,必须摈弃:“石油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的监测和管理,对重点污染区进行综合治理,实属重大而紧迫的工作。

  农业的生态环境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我国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有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仅淮河流域因农田大气污染累计损失就超过1.7亿元。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我国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也已达到1.4亿亩。

  我国农产品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近几年农业部对重点区域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重点区域被监测的家畜产品中污染物超标率达到18.5%。农业部对我国部分省会城市农贸市场的蔬菜、水果的污染情况进行抽样检测后发现,蔬菜、水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农药污染超标,并有使用违禁农药的现象发生,部分地区农药超标现象还比较严重。

  农业废弃物污染日益突出。近年来,为丰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我国在大中城市周围相继建立了一批“菜篮子”工程。这些工程也带来了大量的粪便、粪水等废弃物。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总量超过17亿吨,再加上集约化生产的冲洗水,实际排放的污水总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如此多的禽畜粪便,不仅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了水体的污染。此外,由于秸秆随意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大量剩余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最终被付之一炬,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烟雾弥漫,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时还引起交通事故和飞机航班的延误,进而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的生态农业,以解决国家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生产力落后的问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正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生态农业在这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实践。

  我国生态农业是八十年代初在一些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倡导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大体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村镇试点阶段。八十年代初期,科技工作者在总结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子,并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试点示范。这时的试点示范主要是村和乡镇一级,出现了一批适合于不同生态类型的建设样板。生态农业的建设受到国家的重视。

  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强调,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1985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还专门做出:“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继续搞好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 1991年全国已有1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3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镇和500个左右的试点村、场。例如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浙江萧山县山一村、江苏泰县河横村、安徽省颍上县小张庄、浙江勤县上李家村、辽宁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等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只有生态农业才能在重视粮食生产基础上更注重林牧副渔的综合经济效益,才能使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和实现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把“推广生态农业和植树造林”作为一大对策提出,并要求“国家和地方要逐步增加对生态农业和植树造林的投入”。李鹏同志在199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生态农业,实行秸秆过腹还田,是一条成功的路子,在有条件的地区值得大力提倡”。

  第二阶段是试点县建设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从单项的技术研究发展到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模式,从户、村级规模的试点探索,逐步扩大到生态农业乡,发展到以县为单位的生态农业建设。1993年12月,七部委局联合在全国组织开展的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标志着生态农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县实施生态农业建设。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县域或区域整体制定发展规划,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大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防治环境污染,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一方面防治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
    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
    生态农业叫响宝坻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稻生态农业报告》发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于设置无锡首批农村环保旅
    抚顺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战略
    畜禽养殖污染是不容忽视的新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