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生活 | NGO | 考试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Eteam | Ieco | 产业 | 留言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农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生态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6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0年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30年来,我部积极贯彻党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技术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使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0年到1978年,以农业环境污染调查为主,配合工业污染治理开展科学研究,制订了一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贮备;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重点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机构和监测网络建设,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组织基础;第三阶段,从1985年至今,强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重点保护好农业自然资源,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部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大成效。
  (一)农业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得到完善和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农业部门先后起草和实施了《农业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主要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系列部门管理规章。法制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根据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1998年农业部专门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领域政策措施和能力建设等。该行动计划是国家和地方制定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农业部编制了《中国农业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农业部门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旨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和保存重要生物的野生生境和珍稀濒危物种,以及现有栽培和养殖生物物种,以促进农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在渔业水域建立了休渔期、禁渔区制度。此外,我部还积极引导地方的农业环保法制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颁布实施了《农业环境管理条例》,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近200个县颁布了相关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30年的努力,我部已初步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体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工作。
  (二)生态农业建设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20世纪80年代,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逐步恶化的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4年以来,农业部与国家计委、财政部等七个部委局联合,在全国相继组织开展了102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建设项目。各试点县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规律,通过合理调整和规划农、林、牧、副、渔业产业结构,推广生态恢复工程、资源保护工程、环境无害化等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初步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带动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已有300多个县从事生态农业的试点和实践。生态农业县覆盖面积1.5亿亩,有7个生态农业示范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建设大力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对基地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实行无公害规范化生产、产品认证,有效地推进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产品清洁化生产,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践证明,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已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成为各级政府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随着入世和国际国内对清洁农产品的巨大要求,自觉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县(市)在迅速增长,从事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在迅速增长,从事生态农业研究的科研单位日益增多。抓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效果良好。在旱区加大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采取农艺、生物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包括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易旱地区,按照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控制水土流失。目前在西北、华北和中原的广大旱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由于采用了现代旱作农业技术,这些地区的农业用水节约了30-50%,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减少水土流失50%以上,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建设了300多个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同时,围绕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了一批节水灌溉技术,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积极贯彻“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多能互补、讲求效益”的方针,为缓解农村能源紧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到2001年底,已累计推广省柴灶1.89亿户、户用沼气池85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000多处、生活污水沼气工程8万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400处和一大批太阳能利用工程,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乱砍滥伐植被得到一定控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2000年,农业部启动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通过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工程,根据需要配套实施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形成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的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五)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努力遏制草原“三化”。通过大力开展人工种草、飞播牧草、围栏封育,进行草原建设和保护工作,推行草地承包责任制,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提高了广大牧民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使盲目开垦、滥采滥挖、过渡放牧、只取不予、生态恶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目前全国落实草地承包经营、有偿使用面积已超过20亿亩,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0%。实施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已在190个牧业、半农半牧业县(旗)进行了以草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明显改善了牧业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对提高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显著作用。
  (六)渔业资源管理得到强化。坚持贯彻落实《渔业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依法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发放养殖使用证,确定使用权,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资源、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对捕捞渔船核发捕捞许可证,并鼓励外海、远洋渔业发展;严格执行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制度,开展人工放流,增殖渔业资源;加强资源保护,实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保护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七)建立全国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并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多年来,通过中央和地方两级联合投资建设,在我国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为网头,包括34个省级站和600多个重点县级站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国海域和七大水系建立了由33个国家级和省级渔业环境监测站组成的全国渔业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网络先后开展了农业重点区域、渔业水域及主要农畜水产品等一系列重大环境质量调查工作,如“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与发展趋势调查”,“全国主要农畜产品质量(有害物残留)调查”,两次“全国污水灌区环境质量调查”,“淮河流域农业环境质量调查”等,获得了数以百万计有价值的监测数据。同时,还承担了国家有关重大区域三峡库区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工程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农业部1999年启动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在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设立了5900多个国控点,对这些国控点进行了长期、定点监测。对污染事故开展应急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状况和污染损失的情况,及时调查处理污染事故。全国农业、渔业环境监测网每年都处理或参与处理大量农业和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平均每年可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
  (八)努力推动农业清洁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出无公害农产品,但由于过去农产品短缺问题严重,以及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不高等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总体说来进展较为缓慢。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生态农业大面积试点示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得到蓬勃发展,河北、天津、山东、江苏、辽宁等省市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目前,许多省区市都成立了专门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机构,颁布了相关的法规、规章和标准。通过搞基地评价、抓产品认证,带动了龙头产业,促进了清洁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据天津、湖北等19个省(区市)不完全统计,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93.2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总产量102.5亿公斤。从2001年开始,我部组织实施了“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逐步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消费。目前我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颁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制定颁布了73项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了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活动,掀起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的高潮。
  (九)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位开展。政府组织制定了《我国农业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我国农业部门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并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对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实行异地保护,建立了种质资源库。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一座,各省建立中期库11座,品种资源圃33个。经品种鉴定,全国目前已有34万多份作物品种资源存入国家长期库,3.7万份无性繁殖和多年生种质资源存入32个国家种质资源圃。我国长期保存种质资源数量跃居世界首位。开展了动物迁地保护,主要野生动物驯养、人工繁殖与放养、人工生态库、异地放养和人工离体保存等工作。采取了中华鲟、大鲵等增殖放流措施,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开展就地保护,建设了自然保护区。截止目前,我国已建成农业、草原和渔业类自然保护区6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分别保护当地特有物种和典型的生态系统。如中华鲟、白暨豚、海龟等物种及其栖息地自然保护区。
  (十) 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和履行,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履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保护公约》、《保护臭氧层蒙特利尔议定书》过程中,我部先后承担了部分履约谈判工作,为我国履行国际公约提供了技术及政策支持。同时,抓住目前国际环保热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了旨在保护出臭氧层的“中国甲基溴替代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乡镇企业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和中—德双边政府联合开展控制集约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中国华北地区集约化农业的环境战略”等项目,外方无偿援助资金约合1亿多元人民币,推动了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二、农业发展成就巨大,但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12多亿人口中有近70%的人生活在农村。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村总体已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而且还为工业和其它事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和资金积累。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没有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污染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局部地区仍在继续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政府和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在农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业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水平低,水土资源短缺。人均耕地面积仅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并且有607万公顷(9100万亩)是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同时,我国农业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形势。第二,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巨大,造成生态恶化加剧。不合理开发、乱采滥伐和超载过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三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其中,草地“三化”达1.35亿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第三,农业环境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工矿企业及城市“三废”(废水、废渣、废气)的直接排放和农业生产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环境的严重污染,受污染农田达1.5亿亩;农业、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时有发生,1999和2000两年内共发生渔业污染事故2067起,直接经济损失约10.6亿元人民币,这些都直接威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第四,农业自然资源衰竭。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一些重要野生植物的野生群落已经消失或处于濒危状态,特别是农作物的野生种和野生近缘植物受到更大威胁。第五,农业抗灾能力不足。每年洪涝、干旱、低温冷害、风雹和病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构成较大威胁,尤其是旱灾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
农业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持续增产,确保食物安全,养活16亿人口;要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要不断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面对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入WTO的新形势,我部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政策。通过运用国际国内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借鉴WTO其他成员国运用“绿箱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本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时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评价方法,以及农业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政府制定宏观农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地也出台了一些《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下一步我部拟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起草和《草原法》的修改工作,争取早日出台。同时要继续引导各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做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总结生态农业县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和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产品无害化的目标。同时,加大生态农业的科技攻关力度,进行技术和模式的知识创新,制定颁布生态农业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管理体系,以便大范围调动企业、农民和地方政府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二是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选择不同生态类型区,采取以农户为单元,将各类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配套,形成农民家庭基本生产生活单元内部的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园)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三是加强草地生态工程建设,禁止开垦草地,对已开垦的宜草不宜耕的地区,逐步退耕还草;积极贯彻实施《草原法》,加强草原管理法规体系建设,走依法治草的道路;全面落实草原长期有偿承包责任制,加大保护、治理和建设力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设“草库仑”,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兴建一批生态牧业基地;力争使“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治理,二分之一“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逐步扭转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四是开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在干旱地区建设区域性调水、拦蓄洪水等工程的同时,全面实施农田水利蓄水工程,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农业部制定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继续扩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面积,力争建立和完善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体系,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四)完善管理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我部将进一步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加强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的监测体系统建设,加大环境监测力度,逐步建立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预警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农民正确开展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一是按照《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监测规划》,对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状况普查,进行耕地的污染区划,提出对策措施。继续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环境质量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二是定期对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进行常规性监测,并加大对渔业污染事故和赤潮等应急性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海洋渔业环境污染和污染损失情况,调查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三是针对当前蔬菜等农畜水产品污染危害大的状况,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开展例行监测,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
  (五)保护农业野生动植物,保障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依法监督管理力度。同时,作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普查工作,及时掌握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畜禽品种资源消长动态;建立完善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为政府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抢救性收集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建立农业野生动植物示范保护区(点),力争实现农业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六)开展宣传、培训,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能力建设力度。在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进程中,要加强对各级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开发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积极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传播体系建设、技术交流和研讨等活动,培养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生力军,全面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抚顺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战略
    畜禽养殖污染是不容忽视的新
    论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垃圾燃烧气化炉原理
    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促进经
    浅议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
    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政府决策探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