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FAQ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农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对我国生态农业问题的思考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于对我国生态农业问题的思考
http://www.eedu.org.cn    作者:杨晓东 宋…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8-15

摘要:无机农业因其追求唯利的生产方式大量使用无机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等而得名,它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机械化农业模式,当它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给人类一种“滞后效应”。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生态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我们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内涵等基本问题作出必要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化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各国都在力求获得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但是,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甚至社会发展的挑战比经济的挑战更加严峻。英国学者杜德利•西尔斯指出:“我们不能回避那些实证主义者轻蔑地称做‘价值判断’的问题。‘发展’必然是个规范性的概念,几乎同改进是同义词。如果佯装不知,则正好是隐瞒自己的价值判定。”“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集合,离开了这一价值维度,则发展本身就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如何科学地处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实现文明进步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日益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了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的问题上。的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一个拥有九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而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讲,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的确也存在着诸如高消耗、低产出、与环境伦理相悖的发展理念等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系统就成为涉及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攻关项目。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农业?如何在我国更好的发展生态农业以及怎样看待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呢?本文拟对此类问题作以浅显的考察。

    一、生态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伯卫奇(Albrecthe W.)于1970年提出,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1981年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 M.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心思想是把农业建立在生态学的基础上。但也出现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学物质投入的极端作法,故称之为“狭义生态农业”。对于生态农业的定义,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定义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对生态农业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1991年5月,马世骏等人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因地制宜,应用生物共生和物质再循环原理及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而设计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更详细地描述为: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要求,全面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及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而我国所倡导和实施的生态农业,其基本内涵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指导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对农业进行设计,因地制宜,采用生态技术,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长期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建设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其次,生态农业要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从事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农业”,不单纯着眼于当年效益,而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的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资源,把废弃物的排放减小到最低程度,甚至是“零污染”,使有限的资源进入生态系统的无限循环利用的模式当中,进行自然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能够极大地提高资源转化成产品的效率,从而建立一个综合发展、多极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农业综合体。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从以上关于生态农业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态农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需要多个系统,不同部门的共同合作,才能不断地建立和发展起来。在我国,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就文化传统而言,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生态农业传统的国家,中国人素来讲究“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就形成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的农业生态模式,这一生态模式的出现和应用不但表现了中国农民的聪敏和智慧,也给农业生产甚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这之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小范围的生态农业模式,这些生态模式在《诗经》、《齐民要术》等多部著作中都有所记载。

    作为世界闻名的发源地,我国的农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漫长的农业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走出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困境,对自然的依赖也就明显的减少,再加上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人类确实做出了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当然,也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和惩罚。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更容易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和支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没有促进人类和谐的进步,反而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危机。

    因此,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提出把生态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目前,各种生态农业试点超过了2000多个且规模由村、乡向县域发展。特别是1994年12月国家农业部等7个部委局组织的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试点县乡村人口2392万人,耕地327.33km。其中有8个试点荣获联合国环发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的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1]。这种新的发展思路既加速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解决。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宁夏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
    中国现代化中的生态补偿
    蒋高明:让生态农业循环起来
    生态农业
    提高科技含量 打造生态农业
    广西恭城月柿生态农业旅游能
    习近平: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
    食物链到生态经济学 生态农业
    浙江义乌:生态农业唱响绿色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