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 网站首页 | 资讯 | 文章 | 供求 | 生活 | NGO | 考试 | 旅游 | 下载 | 图库 | 论坛 | 博客 | 留言 | 帮助 |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文章 >> 生态学 >> 生态学应用 >> 生态农业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http://www.eedu.org.cn    作者:刘群生 卞…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

  对话背景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同时又要保护好环境,究竟该怎么办?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卞有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农业,开始生态农业的建设研究,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作为科研课题正式立项。20多年来,生态农业的建设深得人心,取得了丰盛的成果。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卞有生教授,就生态农业话题进行了交谈。

  生态农业 势在必行

  记者:请问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卞有生:什么是生态农业呢?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它必须合乎下列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生态学要求:第一,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第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第三,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第四,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培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的整体农业。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而衡量整体功能的标准,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经济效益,即生产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二是社会效益,要满足人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需求;三是生态效益,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要考虑系统之内全部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等,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并不断优化其结构,使其相互协调,协同发展,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生态农业是广义农业的具体体现。它和狭义农业(或称小农业)的区别在于:从生产内容上讲,它不局限于种植业,而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从生产地域上讲,它不局限于耕地上,一方面立足耕地,努力提高单产;另一方面把全部土地都当作自己的生产场所。从食物的概念上看,它主要依靠粮食,但又不局限于粮食,而是建立在营养科学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营养需要的热能、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的数量和比例,科学地安排和计划农业生产。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农业是传统的有机农业和现代的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断扩大的良性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各有其利弊,前者利于增肥地力,后者功在附加了能量和物质,加大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而两者的最佳结合,各扬其长,各避其短,取其利,舍其弊,就是生态农业。这样,伴随商品流出系统之外的能量和物质,不断通过从系统之外的补充而得到补偿和增加,保持养分平衡,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不断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协调的高效农业。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加进了人的劳动和干预,因而不只是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个经济再生产过程,二者交织在一起,并通过人的劳动和干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能够以比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记者:生态农业具有哪几个特点?

  卞有生:生态农业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有它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生态农业系统又是生物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又具有生物圈所有的共性,而这些也正是生态农业系统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系统比起生物圈的空间范围来说要小得多,形成了一个更加独特的部分,因而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因地制宜性、综合性、稳定性、社会性和选择性。

  第一,因地制宜性。农业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差异,就是农业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交错的范畴。农业种植的作物、畜牧业饲养的牲畜、林业栽种的树木、水产业养殖的鱼类等等都是生物,都有它们本身的生长规律,都受到自然条件的一定限制。因此,农业这个生产部门要特别讲究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而生态农业系统正是建立在合理和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

  但什么叫因地制宜,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地”就是“土”,因地制宜就是因土制宜;也有人认为,“地”就是指大自然,因地制宜就是因自然条件而制宜。实际上这两种理解都不够全面,因为它没有包括进具有地域差异的社会经济条件。而社会经济条件对于生态农业系统来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所以对因地制宜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制宜,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综合性。我们所说的综合性具有四层含义。首先,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多因子、多层次的综合体,其结构和功能都十分复杂。其次,采取生产措施、技术措施也必须要综合。其三,在生产发展和生态状况的改善问题上,也必须综合考虑。生产的发展绝不能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反之,也不能片面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其四,农业生产的发展,决不能仅从农业一个部门来考虑,而必须联系加工工业、运输条件、市场需要与竞争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不能脱离现实,要综合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到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第三,稳定性。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性,除表示系统的生产力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动而频繁变化以外,还包含营养物质与能量平衡的动态稳定和系统产出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两层含义。

  怎样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一般说来,生态农业系统的稳定程度,主要取决于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系统内食物链的多少和长短。生产结构越复杂,食物链越多,则系统越稳定。如果一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结构十分单一,比如只有种植业(或只有饲养业),系统就不可能很稳定,一遇天灾、病虫害(或传染病),系统的产出就要受到影响。但若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食物链多,那么局部的变化就不致对整个系统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考虑、设计、规划一个生态农业系统的生产结构时,要考虑其复杂性。

  第四,社会性。生态农业系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条件,它是一种在人为活动下形成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这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变化频繁,能量和物质均有大量的输入与输出,如果经营管理不当,系统就会崩溃。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建设生态农业系统,但是也可以破坏它。例如人类的生产活动,如灌溉、排水、施肥可以影响土壤;农药防治病虫害、除草剂消灭杂草,可以影响作物以外的生物种群;收获、运输、产品加工等将影响产品的再分配等等,这些都是人为因素对生态农业系统的影响。

  第五,选择性。生态农业系统内在矛盾很多,要分清主次,明确缓急,选择适宜的措施、适当的对策加以解决。如果选择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流通、循环的,决不能颠倒。如我们常说的水多、草多,草多、虫多,虫多、鱼多,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提法,即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就不对了,循环的次序就颠倒了,因为在这里粮食是第一性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第一性生产量,是不可能有猪多的出现。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粮多、猪多,猪多、肥多,肥多、粮更多。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首先搞清楚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和流动次序,方能决定先抓什么,后抓什么。只有先抓第一性的生产,才能为第二性生产开拓途径。所以在研究解决生态农业系统内部矛盾时,必须搞清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才能挑选最合适的对策和措施,才不致事倍功半,收到良好的效果。

  记者: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生态面临着哪些问题?

  卞有生: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态的保护和建设,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建设了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大力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的各种努力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并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速度还很缓慢,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农业生产的任务日益加重,农业生态问题也更加尖锐。从当前看,我国农业生态还存在六大问题。

  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农田的1/3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每年全国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由此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约4000多万吨。据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和治理面积对比分析,治理面积仅占流失面积的34%-38%,按目前趋势发展,如不采取根本的治理措施,水土流失面积还将大大增加,成为危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是沙漠化继续扩大。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每年以1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5000余万人,近400万公顷的农田和500万公顷的草场受到威胁。

  三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质量日益退化。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0.98亿公顷,人均耕地不足0.087公顷,只相当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多年来,我国建设占地与新开垦耕地相抵后,每年仍减少耕地40万公顷。在耕地不断减少的同时,土壤的质量也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碱化和肥力下降。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土壤的理化性能、生态状况日益下降。

  四是森林资源危机,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据1988-1992年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l.31亿公顷,林木积蓄量109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6,居世界第121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6%,只及世界平均数的54.2%。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已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

  五是草原退化日益加剧。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和管理上的重用轻养,使草原生态不断恶化,目前全国退化草原面积达0.87亿公顷,占全国温带草原面积的32.6%,产草量只及上世纪50年代的1/3,使牧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受到极大影响。

  六是农田污染日益加重,农田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乡镇工业的兴起,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水与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加上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也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

  生态农业 前景广阔

  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生态农业这一概念,并在北京郊区留民营村做试点。20多年过去了,请介绍一下留民营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卞有生:这是我国第一个生态村建设。在国家环保总局领导的支持下,根据北京近郊村经济发展缓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的状况及土地资源紧缺的特点,留民营村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工程建设:进行并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改变长期单一种植水稻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了全村总体型和家庭规模型两种循环模式;建设以沼气、太阳能为主体的新能源工程;新建自来水厂及一系列市政建设工程;绿化美化景观建设工程。

  经过5年努力,留民营村全村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62万元增长到1987年的164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比1982年分别增长27倍和2.7倍,化肥用量减少45%;全村实现沼气集中供气,年减少用煤3500吨,初步实现了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1986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批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成果先后获部级(1986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1997年又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经验在全国20余省市推广。

  1990年后,留民营进一步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建设无污染的旅游制品厂,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800亩、节水农田1200亩,开展农业观光和采摘旅游业,发展服务业,开办了驾校和出租汽车公司等,同时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沼气扩建工程(新建200m3的高温沼气池一座)和太阳能利用的改、扩建工程,完成绿化、美化的三、四期工程,使全村的经济、环境效益快速增长。2006年,全村生产总值达2.63亿元,人均产值31万元,人均纯收入l万元。全村化肥用量比1982年减少86.5%,林木覆盖率达40%。留民营村的建设成功及可持续发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除了北京郊区的这些生态示范村,据说在一些革命老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农业建设?

  卞有生:是的。譬如地处大别山贫困山区的河南新县曾经是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首府,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但长期以来经济落后。耕地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复杂、灾害频繁,发展困难,建设难度大,因此,新县的建设发展,只能因地制宜地通过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生态经济,提高并增强发展能力。同时要加强资源的保护,特别是土地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根据新县实际,并结合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相关经验,结合新县的气候和资源特点,确定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即新县的经济应以林业为基础,以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

  一是根据对全县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差异,将全县划分为经济发展方向不同的6个功能区;二是根据规划全县4年共完成86项工程建设,内容涵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三是研究总结出13种典型模式、创建19个生态示范基地、4个示范乡镇、18个示范村。

  经过4年多的努力,全县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建设前的1999年为基准,2000-2003年,全县生产总产值累计达65.5亿元(净增产值累计31.5亿元),年均增长12.55%,劳务输出收入四年总计6.0亿元(净增3.4亿元),占全县四年生产总值的9.2%(净增劳务收入占四年生产总值净增值的10.7%),农民人均收入提高65%,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排位上升了34个位次。新县的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指数提高6.3%,成灾率降低11%,土地荒漠化率下降12%。

  近几年来,新县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县城、中国人居范例奖等6项国家级荣誉,研究成果获2005年河南省信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经验已在河南、北京、山东等省市40余县区推广应用。

  生态农业 利国利民

  记者:成功的试点经验能否在全国推广,需要做哪些工作?

  卞有生:我国农业如果实行粗放型即掠夺型的增长方式发展生产,其巨大的破坏力是任何强大的环保工作都无法弥补的,更谈不上持续发展农业。解放以来的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方面是成绩巨大,养活了13亿人民并且生活得到改善,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代价也十分巨大,环境和资源受到了很大破坏,例如山区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北方沙漠化、西部草原荒漠化、石灰岩地区石漠化均不断加剧,水资源日益紧缺等等,对此,科学家们已发出“难以为继”的警告。还有工业化引起的污染、酸雨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农业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为了扭转严峻形势,我国农业必须解决自我保护和实现持续发展问题。为此,我国农业要认真按生态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并重,做到生产、环保、资源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其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就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工程,利国利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生态农业。”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加快退耕还林步伐,推进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发展。各级农业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同环保部门的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环保,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世纪90年代,生态农业被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发展“八五”计划,1993年开始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1999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前,生态农业建设正在全国推广,已建成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和111个生态示范县区试点,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

  政府扶持和引导,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各级党政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打算,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积极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生态农业已不是一句理想的口号,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与真正的后劲所在,谁在这方面早认识、早动手,谁就主动。

  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生态农业作为一种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示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从具体工作中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农业的含义理解得不深不透,有的甚至很陌生,还没有看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因此,要结合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宣传、教育各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水平,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灾害频繁的发生已经成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要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的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实施起来,才会事倍功半。

  记者:生态农业建设对农业现代化有哪些积极意义?

  卞有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业手段和科学管理来改造农业各部门,在144亿亩国土上大做文章,把所有的农业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让生态系统更趋合理,尽量发挥农业潜力,以便用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生产尽可能多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虚心学习国外成功的经验,尽可能避免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弊病,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基本情况有两点:一是人多地少;二是科学技术水平低,但劳动力丰富。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采取持久发展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基本方向就是探索建立在生物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使农业生态处于良性循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系统观点,没有生态观点是不行的。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其成功的实践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生态农业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促进物质在系统多次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获得稳定的、长期的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当前家底薄,农业发展必须采取持久发展的战略是相一致的。生态农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我国的144亿亩国土,在广泛的平原、山地、草原、水面、林地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系统,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农副产品,这是和中央一再指出的,我国农业的发展方针必须是“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精神相一致的;生态农业强调复杂的立体农业结构,要求多样化产品,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为重要条件,这和我国“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国的传统农业具有有机农业的特点,很多都是符合生态农业的原则的。因此,生态农业的建设与推广,不仅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国力,也与我国传统的农业习惯相符合,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供耗分析
    城市发展与污水处理的一点思
    重建矿山生态环境,实现矿区
    实现周口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
    浅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水
    我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立
    张志强——从事生态经济学与
    战略环评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黄河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