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农业道路选择与思路创新

作者:黄祖辉    文章来源:三农浙江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8

  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与突破

  要实现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思路,这种思路将体现在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型:从资源消耗型和数量增长型农业向高效生态型和质量增长型农业转变。二是农业经济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三是农业技术应用转型:从一次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征为主向二次农业现代化的技术特征为主转型。四是农业组织形式转型:从分散化的农业组织形式向产业化的农业组织形式转型。五是农业竞争战略转型:从农业价格竞争战略为主向农业差别化竞争战略为主转型。六是农业发展空间转型:从仅仅立足于本地区、本省资源发展农业向充分利用地区外、省外甚至于国外资源发展农业转型。

  围绕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特点和上述六个方面的农业转型,这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要实现以下十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1、推进农作制度创新。以浙江为例,近些年来,浙江农业在农作制度上正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全省出现了不少新的农作模式。这种新的农作制度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分为五大类。即:种养结合类;粮经结合类;粮、饲、牧结合类;水产混养、套养、轮养类;“五园”养殖类。这一新的农作制度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直接结合,以及水、旱作物的合理轮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生态安全的农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对土地的时、空进行科学配置,形成耕地的复合生态生产系统,实现能量的最佳转换,拓展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让一亩农田当二亩、三亩用,既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又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良性循环和持续增收。这种农作制度的创新,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而且符合人多地少地区的实际,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值得不断总结与完善,并且予以推广和政策支持。

  2、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沿海不少省份土地相对紧缺,但又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带,消费需求水平较高,因此,不仅需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优质、高产农产品,而且应该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如提供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使有限的农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为此,需要将旅游,环保、文化、景观等概念引入农业,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引导,将农业和这些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富有创意的、具有效益的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景观农业等。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针对沿海大多数地区农业的特点和资源条件,应强化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节能技术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应用。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注重农业科技与其它相关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鼓励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和教师考核办法,要为科研人员服务“三农”,推广科教成果提供更多的激励。

  4、培育现代农业主体。针对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经营能力偏弱的现象,迫切需要创新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改革突破,建立农业经营者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即:通过社保体制的改革,代替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经营权、承包权)充分流转的交易市场;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要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与农业中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要鼓励农业创业,为农业创业活动提供信贷等方面的支持。

  5、建立现代农业组织。分散的农业家庭经营组织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构建相应的产业组织体系。根据国际的经验,这种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组织体系是农户家庭、农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的“三位一体”。但从我国的实际看,由于农业合作社发展历史不长,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出发,建立农户家庭、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从发展趋势看,尤其应重视农业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此外,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还需要有发达的流通和物流体系相匹配。因此,需要建设集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集散和配送、批发和零售高效结合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要建立特色农产品展示和配送中心,尽快形成联通省区和国内外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要加快农产品批发与零售市场的改造提升,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另外,要探索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后盾的农业服务体系,构建以政府部门服务和管理为保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

  6、调整农业竞争战略。从荷兰的现代农业发展实践和经验看,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和地区,农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不能主要依赖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而是要采用差别化竞争的战略。我国沿海大多数地区土地资源也不宽裕,农业劳动力价格在国内处于较高价位,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必须调整竞争战略,从传统的农产品价格竞争战略向以质取胜的差别化战略转变。质量取胜不仅包括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而且包括品牌、分级、包装和营销服务等方面质量。因此,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地区农业资源与区位条件,重点支持名特优农产品和优势产业的发展,要通过有效的品牌建设、严格的环保制度、优良的营销服务(包括质量追溯、物流与信誉体系建设等),培育地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7、扩大农业发展空间。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比较优势和利益连接机制,形成区域化与专业化的分工。从空间看,这种分工有时会超越一个省或一个国家,这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或地区尤其如此。因此,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总结各地农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另一方面突破本地资源局限的瓶颈,通过市场导向,政府牵线,企业运作的办法,充分利用省外、国外在土地和劳动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更大空间范围配置本地农业要素,建立优势互补、弱势互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分工合作的跨省区、跨国度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8、加快农业劳力转移。从宏观视角看,现代农业必定是建立在合理的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其主要的判别指标是部门劳动力对GDP的相对贡献率。从我国沿海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看,农业GDP的份额在持续下降,大多已降到10%以下,有的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农业就业份额的下降速度却明显慢于农业GDP份额的下降速度,大多仍在30%左右。这种态势导致了农业劳动力对GDP贡献率的不断下降,其对农业的直接影响是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农业缺乏竞争力。改变这一格局的基本途径是进一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当前,进一步转移农业劳动力不仅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取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消除是其中的关键。此外,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角度看,合理布局基础上的中小城市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点。

  9、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首先要建立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主要是:县级以上政府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土地出让收入和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要主要用于“三农”;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其次,要在遵循WTO规则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农业的特点,明确农业支持政策的重点。重点是:农业风险管理支持;农民培训与教育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与农村环境改善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支持;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基础性与公共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支持等。再次,要完善农业支持的方法,提高农业投入的效率。主要是:尽可能减少投入的中间环节;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如配套、贴息、低息、奖励、以工代赈等)相结合;完善农业投入绩效的评价体系;加强政府农业投入绩效的考核等。

  10、深化农业配套改革。我国正处在经济与体制的转型中,因此,以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为特点、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从实践看,当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急需通过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的主要领域是:农村土地产权与管理制度;农民养老与社保制度;农村金融与保险制度;农民教育与农技推广体制;农业的部门管理与投入体制;农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的发展政策与制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等。

上一页  [1] [2]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石油污染成海洋生态噩梦
                                满身油污的海鸟    …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