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成为一种文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0-27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戴星翼(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

  中心教授,博导)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十七大中,“生态文明”这个概念首次被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把“生态”上升到文明理念的高度,将引领我们走向怎样的发展道路?  

  龚丹韵:“生态”视角,究竟与一直强调的“环保”有什么不同意味?

  戴星翼:环保,是在人类过分糟蹋环境之后出现的应对学。生态学则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核心理论,如食物链、营养金字塔等,基本定义是“关于家园的学问”。这不仅仅关乎环境污染,还涉及到产生方式、消费方式,甚至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如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对待自己的家园。如果说环境整治是在应对自己造成的麻烦,那么生态问题,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反思自己的历史足迹,研判自己的未来走向。

  相比之下,生态视角更为有机和系统,站得高,看得远。如生态学大师哈丁的“公地的悲剧”,影响了整个世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草原是公有的、而牛羊是私有的,每个牧民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一切增加牛羊,结果造成草原的崩溃。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不同。比如农村化肥污染。环保研究用什么技术措施才能遏制污染;从生态立场出发,还要考虑是不是搞有机农业,能不能通过植被配置和村落布局的调整,把城市周围的农村,从污染源变成有利于净化的生态功能区。

  从中可见,一些先进的生态理念,中国早已有所借鉴。所以,“生态文明”尽管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报告中,但它其实是随着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一步步走来,最终提升到文明的高度,把生产、生活、价值观都囊括其中,要求政府、公众、企业的行为全方位受到生态文明的指导,为探索中国的前进道路,提供了不一样的视野。

  龚丹韵:视野的不同,究竟对发展实践能产生多大影响?

  戴星翼:很多人觉得高高在上的理念流于形式,其实它有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比如同是发达国家,有些国家资源的消耗率是美国的一半,那显然不是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更多是生活方式、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现在的人均能耗已经达到2吨标准煤,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高。过去我们不由自主以物质繁荣为追逐目标,很少考虑将来人均到底消耗多少资源,才算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的发达社会。这就涉及,我们的心中究竟何谓发展。接下来的路如何走,不提到文明发展的高度上,已经解决不了。

  从全球趋势看,挪威等北欧国家,已明确未来不依靠化学能源;德国、荷兰的风能技术强大,成本仅比普通商业性能源高20%-30%,一旦石油枯竭,风能就可立即“接任”;加拿大在研究用木材做石油……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已非望洋兴叹的愿景,越来越触手可及。对我们来说,不能再满足于在产业末端疲于奔命的治理,与时俱进已经刻不容缓。

  龚丹韵:老庄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似乎特别契合中国传统文化?

  陈学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强调知识就是力量,推崇科学、理性,仿佛上帝死了,人就起来了,可以征服自然。中国文化中,理性的科学主义从未像西方那么强烈,比较感性,讲究人与万物和谐,士大夫的理想社会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那也只是上层贵族的生活理想,帝王专制统治下,底层老百姓还是饥寒交迫。所以,即使我们有文化渊源,也不能与现代全民共享的生态文明直接接轨。当代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交融在一起。如何将生态理念转变成可操作的现代社会政策,任重而道远。

  需要警惕的是,面对生态危机,大家很容易把人与人的矛盾,归咎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生态危机造成的原因,是资本的利益冲动,改变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改变的是资本的无限增殖,这还是人与人的问题。环保、治安、技术进步,必不可少,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经由社会整体制度的进步,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龚丹韵:当生态成为一种文明,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与田园生活有何不同?

  陈学明:农业文明中,人受自然的制约;工业文明中,人把自然当作满足需要的财富源泉,无端索取,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人类必须走向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新的文明究竟是什么?工业文明初期,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为了对抗冰冷的工业文明,得出的答案是往回走,过田园牧歌的生活。但是这没有出路。只有既享受工业成果又能符合人性的更高级状态,才能满足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的需求。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里如此描绘共产主义:人和人、人和自然的矛盾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完全和谐高度统一。换言之,也就是一个生态社会。在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是审美的关系,人对自然界无比热爱,自然界又反过来激发人的美感和创造力。

  比如生产上,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增进幸福感;生产的方式,需要可持续;产品要耐用环保。生活上,必须限制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20世纪末全球进入消费主义社会,消费成为生活宗旨。甘地说:我们这个世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绰绰有余,但满足人的贪婪永远不足。人的心灵无法真正满足、真正快乐,而资源的约束也注定它必然继续不下去。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包括文化、精神、物质等在内的各方面需求,这实在太重要了。唯如此,才能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避免重走西方的老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

  龚丹韵:中国尚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生态文明会不会太过超前?

  陈学明: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后工业社会该如何走下去,但明确把生态文明写在自己纲领旗帜上的不多。人类究竟能不能跨越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我认为不太可能,因为生态文明必须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那是工业文明阶段奠定的,但不等于说在工业文明阶段只能做工业文明的事情。中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全球化浪潮等客观情况表明,不引进生态文明理念,单纯的经济增长很可能会把我们葬送掉,成果还没有享受到,而工业文明的代价却已把我们引向绝路。所以,我们才会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协调性,这已经超越了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要求。我们提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谐,也已经属于生态文明的内涵。换言之,中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必须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来看待发展问题。不仅包含工业文明的内涵,也体现生态文明的进步理念,这正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色”之所在。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