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林业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8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战略任务。屈家树同志在《林业经济》2002年第10、11期发表的《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阐述了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代林业建设仍有借鉴意义。现全文刊登,供大家参考。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那么,在国家开创文明发展道路的进程中,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


  一、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式

  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开化和进步的程度,它以社会生产的积极成果展示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成为人们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所依托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是经济科学发展到现阶段的飞跃。在大自然的警示和我们遭到的报复中传统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也日渐明显。其主要局限性是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而不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期以来,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对自然界的侵犯已经超过其承受能力,产生了众多严重的生态危机,直接危机到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尽管现在已经是高科技、信息时代,但毕竟还属于工业文明的再进步,因此,必须选择一种协调生态与经济矛盾的更加科学的新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应当成为以谋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国家和地区的明智选择。生态经济学理论揭示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指导人们把自己的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的自然运动协调起来,把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科学理论。人们的经济行为必须遵循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切经济活动绝不能脱离自然生态系统而孤立地进行,经济系统所运转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都出自于自然和还给自然。由于生态系统运动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进行,人们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是基础,经济活动在这个基础进行。只顾经济不顾对生态的破坏,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并且这种惩罚只能由经济来承担。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是一种独立并行的关系。文明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主有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现阶段统一于尽快使全国人民过上高水平的殷实小康生活目标。文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生产和生态良性互动的先进生产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种需求。生态文明的特点是要求同时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摒弃以征服自然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观。在经济行为上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它既有别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文明,也不同于牺牲森林换取耕地的农业文明,更区别于近代的工业文明,是对三者扬弃。
  生态文明所奉行的是新型文明发展观。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关键靠发展。生态问题是发展不当造成的,也必须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树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的生态文明观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受到自然的严重束缚,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只能是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在天人对立自然观的影响下,在一个多世纪中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的文明观,既是对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天人对立自然观的反思与醒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德伦理基础。生态文明发展观有三个特征: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意文明发展的和谐性。人类只有意识到并摆正人与自然关系,使之建立在协调、和谐、互惠的基础上,并依靠科学技术这一种神奇杠杆,才能既取之于自然,又惠及于自然;既充当自然界的开拓者,又兼任自然界的管理者和保护者;既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兼顾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既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能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荣的伙伴关系。
  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注重文明发展的公平性。人与人的矛盾制约和影响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文明发展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可持续发展。从生态经济学看,持续和公平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只有公平才能持续,没有公平就不能持续。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公平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横向的代内公平,属于地理空间上的概念,有水平方向上从全球到区域变化,也有从生物圈到人类活动的各部门变换,这里主要侧重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资源消费数量上所享受的权利和资源补偿方式所承担义务上存在的不公平;二是纵向的代际公平,属于历史时间上的概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空间上遵守互利互补的原则,既不侵略掠夺,也不以邻为壑;在时间上遵守理性分配的原则,不以牺牲生态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
  三是在眼前和长远的关系上保持文明发展的持久性。这是文明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文明发展的持久性核心在于经济发展中资源供给和生态平衡的持久性。它实现的基础是当前必须认识、正确对待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和再生资源的培育,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和治理环境污染。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用文明发展思维进行指导,最重要的是必须正确处理当前的经济需要和长远的经济需要,以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把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文明发展的稳固的基础上。

  (二)生态文明与森林

  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延续以至文明的衰亡,大都与支撑文明的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森林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追溯到原始文明时期,森林是人类繁衍进化的发源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主要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等非生命物质构成的环境,更离不开生命物质构成的生物圈。繁荣的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环境和自然资源,它既是人类获得基本生命物质的场所,也是人类提供生产建设原料的基地。森林的存在大大先于人类。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产物,最初就生活在森林里,森林为原始人提供了起码的生活条件,森林是它们栖息、取食、劳动和防御敌人的场所。
  农业文明时期大面积、大规模毁林,导致文明衰退、文明重心的转移。从世界的情况来看,人类创造的农业文明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等,一个个随着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消亡了,那里原来充满绿色底蕴的土地变成了黄色的沙漠。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对森林也有着巨大的破坏性影响。为了满足对大面积农耕地的需求,从小规模的毁林开荒到大规模的农业垦殖,侵占林地是主要途径,历经几千年至今仍保持着很大压力。农业文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扩张,扩大了对森林的索取,从燃料到建筑材料,从食物到药材,多种多样。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土高原,3000年前曾经是林木蔽天,水草丰美的地方,西周时,森林面积达4.8亿亩、覆盖率达53%,是中化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和农业的发源地。正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才使这里成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哺育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才创建了鼎盛一时的经济文化繁荣景象并一直持续到汉唐时期。当时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秦朝统一天下后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长城,推行移民屯垦,大面积毁林开荒,致使森林大量减少,至南北朝时期森林覆盖率降至40%以下,自唐宋始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向东南移至长江中下游。如今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只有6.1%。
  工业文明时期对森林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变本加厉。据估算,地球上原有森林面积约76亿公顷,由于人类历代乱砍滥伐,毁林开垦,到目前包括森林、热带雨林和人工林在内,全世界森林面积为39亿公顷。在世界贸易全球化进程中,为提供工业原料而砍伐林木、非法木材交易和盗伐林木的现象仍在增加,全球森林面积正以每年0.4%的速度锐减,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60%降至目前的22%左右。尤其是与人类最为密切的热带雨林,每年减少达1130万公顷。联合国发布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显示,由于人类对木材和耕地的需求,全球森林减少了50%,原始森林80%惨遭破坏。森林的锐减导致六大生态危机:占全球1/4的土地严重荒漠化,110个国家受到危害;全球每年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占陆地总面积23%的耕地缺乏养分,地力衰退;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2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洪涝灾害日趋频繁;大量动植物种灭绝,人为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温室效应加剧,近100年北极地区冰盖减少42%,海平面上升了50厘米。
  已经或即将铸成生态灾难对古今文明兴衰的影响说明:森林失,文明败;森林密,文明兴。历史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主要有三:
  一是文明需要靠森林生态系统来养育和支撑。世界上没有一种自然资源能够像森林那样在人类文明生活里具有如此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森林生态的优越、水资源的便利和有利耕作的沃土,产生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华等文明古国,文明一经形成,人类就开始把自己的摇篮编织得越来越大,从摇篮中走下来,依靠自身的智力,创造了适宜于自己生活的环境,攀登上一个一个文明进化的高峰。不论人类文明如何进步,不论是古文明的摇篮,还是现代文明的居地,都离不开人类赖以生物圈。工业文明孕育的严重生态危机已经摆在人类面前,有人甚至“看”到了“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人们呼吁:保护生态,拯救地球!让天蓝起来、地绿起来、山青起来、水碧起来、气爽起来,再造秀美山川。
  二是森林破坏具有生态代价延期支付的特征,必须高度重视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历来是一柄双刃剑:一面是征服自然,推动经济发展;一面是侵犯大自然,而不断地遭到自然的报复。大自然对破坏森林的报复并不是马上兑现的,有一个潜伏期,大多是在若干年以后。砍树取材的利益与损害森林所衍生的生态经济效益相比,后者可能百倍,千倍于前者。到目前为止,人们才对此有所认识。森林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是层次不同的两个问题。经济周期的波动一般是十年左右,经济危机通常发生在这个周期之内,它带来的后果是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减少国民收入,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态危机绝不是十年内能解决的问题,它延续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永远。严重的生态危机直接制约和影响生态经济正常运行,甚至人类的生存权。因此,生态危机的危害性远远大于经济危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是优化生态的必由之路。
  三是切实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必须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文明建立为基础,建立生态文明的前提是树立生态文明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观是在生态良性循环和自然持续供应前提下的生产力持续发展,是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需要。它决定生态主体之一的人类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地区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决定区域或集团的行为模式。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anny    责任编辑:anny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