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究

作者:申振东    文章来源:理论前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22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逐步兴起,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必将在区域合作中注入新的内涵,因此,必须认真借鉴生态文明在区域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明确区域合作的新路径,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合作示范区。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区域合作;  新平台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一、生态城市:区域内生态文明的新实践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结构,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要素,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充分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实质,切实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总体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从保护环境到城市文化、社会、经济、历史等综合因素的全方位考虑,充分体现了当今生态城市追求一种广义生态观的趋向。

  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诸如巴西的生态城市库里蒂巴,采取了结合自然的城市规划、优先发展公交事业以及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等措施,有利地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同样,美国的西海岸城市伯利克,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被认为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样板。

  我国的生态城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提上战略地位的发展高度,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许多城市也提出建设生态城市,诸如珠海、威海以及天津的滨海新区建设,分别结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和自身区位,进行了新的探索。

  二、生态元素:区域内经济合作的新内涵

  (一)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补偿的基本思路是按照生态资源定价的理念,从实现生态文明,促进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妥善协调区域间利益,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原则,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农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把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定位于“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消费”,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公平公正、权责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利用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保护的经济效益化,主要涉及生态环境效益与评价、生态补偿的区际联动、自然资源保护等多方面内容,从而能够有效整合区域生态资源,实现生态管理、科学补偿,使人们充分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以此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实现生态城市功能协调发展。

  功能分区旨在使城市用地结构布局形成一个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整体,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目的。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的根本目的是使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开发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避免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物质文明水平。特别是在区域发展中,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和管治,完善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发展等,提升生态城市功能,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区域内各城市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生态文明标准与指标,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模式。

  (三)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生态产业集群优势。

  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发展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是在区域经济市场机制作用下,按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自然流动为基线,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经济形式。它是在企业、园区和城市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强化区域联动,构造合理的产业结构,依照科学的产业政策对国际资本投资的地区和产业等进行引导,以优化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和投资结构等,完成区域间上下游产业的耦合,形成区域内协调有序的产业链。因此,跨区域的循环经济项目必须进行区域性合作才能完成,通过加强环境与资源监测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提升资源型产业,从而实现生态产业的集聚效应和递延效应,这也是区域资源再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以及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体制的客观需要。

  (四)拓展金融资本融资渠道,奠定生态金融稳固基石。

  金融资本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实现资本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是区域经济合作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这需要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的战略协调机制,制定共同的区域金融政策,创建优良的诚信环境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拓展金融资本的融资渠道,共同发展区域合作基金。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金融发展,使得信贷资源分配更加注重市场化、区域化,着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吸引资金的“洼地效应”,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国内其他资金的流入,从而实现资本在区域经济圈的自由流动和资金的高效融通。充分发挥金融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中的“加速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实现产业互动发展,以不断提高区域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五)构筑区域文化合作平台,彰显生态文化多样性。

  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意识,对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具有不同的城市文化,因此,必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培训城市精神,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呈现“百花争艳”的文化合作局面。推进区域文化的合作与发展,必须打破省、市之间的壁垒,培育统一有序的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构筑区域文化合作平台,以市场化手段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按照“五个创新”的要求,繁荣区域文化市场,实现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即通过观念创新,确立“共赢”和“协同”思维;通过机制创新,建立一体化的区域文化市场;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共同遵守的区域文化发展规章和制度;通过管理创新,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在区域文化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模式创新,创立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已经成为新时代贯穿区域经济合作的新亮点。从生态文明城市到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本质诉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作为开放、异质性合作型的泛珠三角区域拥有雄厚的经济总量和合理的区域布局,同时,在经济发展规划上进行协调、合作的愿望与日俱增,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必将成为率先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试验田”。

  (本文作者:贵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贵州大学教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解偶联剂在污泥减量上的应用
0 前言  活性污泥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利用菌群将有机污染物质…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