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中国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5

  日前,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排名榜出炉,北京、上海、广东位列前三名。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首次披露了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仍将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如何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应对我们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如何深刻认识事关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已经成为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并且做出高质量答卷的重大课题。

一泓池水

  彩云之南,曾有一池秀水。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这是清乾隆年间云南布衣学者孙髯为大观楼题写的“天下第一长联”的上联。一句“五百里滇池”道尽当年的无限风光。
  然而,近些年来,滇池的污染极其严重,已被列为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仅“七五”以来国家和云南省相继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经费就已突破了40亿元。
  穷则求变,乱而思治。人类的视线开始从单纯发展经济转向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中深深蕴含着对生态文明的价值关切。
  就在今年7月末,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门视察了滇池治理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突出抓好滇池等水污染综合治理。”这几年,滇池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但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有关方面加大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坚持综合治理,务必持之以恒,使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早日重现光彩。
  据相关报道,从8月上旬开始,滇池治理工作在草海、老干渔场、大观河等重污染区域启动新的“RHP”生物强化技术。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用两年半的时间通过综合治理,把这三个区域的水质从现在的重度地表劣五类水质全面提升到地表四类水质。
  滇池的治理,仅仅是生态文明真正进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例之一。事实上,仅今年上半年以来,三亚、成都、漠河等地就纷纷召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研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广西也已于近日提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中国展露曙光。
  回顾人类发展史,从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事件——20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以来,工业所致的严重公害事件在全球平均每十年就出现一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一次次代价惨重的生态灾难为人类发展敲响了警钟。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灾难的阴影依然没有离去,反而发作得更加频繁。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纷纷来袭,整个“地球村”陷入恐慌。除疾病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种文明

  从狩猎、采渔的原始状态到农业文明用了百万年,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用了近一万年,而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只用了三百年。
  机器轰鸣,烟囱林立,是工业时代的典型场景。自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之后,世界各国就开始了竞相追逐工业文明的进程。以煤炭和钢铁为标志的“黑色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机器大生产带来的价值早已超出人们最初的想象。在短短三百年的时间里,工业文明积累了大量成果,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被彻底瓦解,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张扬个人欲望的生活理念成为工业文明时代最清晰的注脚。生产力获得极大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正成为工业时代的牺牲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千疮百孔。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新的社会运动——生态运动,参与者号召通过变革生产、消费、生活方式调整生态系统。这场运动迅速蔓延到整个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出现绿色和平组织及绿党等民间组织、政党或学术团体,生态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1987年2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给出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满足当代的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上,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生态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阶段,它所蕴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理念是指引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路标。

六旬路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人口总量较小,经济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尚不突出,环境保护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重数量、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毁坏林场草场,围湖围海造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环境的破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注意,周恩来在20世纪70年代初指出,“我们可不要做超级大国,不能不顾一切,要为后代着想。对我们来说,公害是个新课题。工业化一搞起来,这个问题就大了”。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我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揭开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序幕。随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在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宪法中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和以后的环境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法治阶段。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涵盖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诸多领域,对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在构建生态文明、塑造生态文明的道路上收获的重要理论成果。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中华传统和谐理念的提炼及升华,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同等的高度,是在认识上的又一个飞跃。

绿色之途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主色调。绿色,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基调。在世博会的筹备工作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建议被提到重要位置。世博会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契机和挑战。实际上,上海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已经初显成效。2000年“申博”以来,上海市环保投入占同期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9年超过3%。目前,上海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稳定在85%以上,水质稳中趋好,绿化覆盖率从以前的20%上升到38%,人均公共绿地提高到12.5平方米。
  上海只是中国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被扭转,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突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在谈及可持续发展时曾指出,1978年至2000年,我国靠能源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了两番,从1992年开始,消费量已经超过了我们自己的生产量。在1992年以前,我们的生产多于消费,但是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消费逐渐多于生产,我国成了能源不能完全自给的国家。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不二选择。推动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在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开发利用新能源方面成效显著。
  今日中国正走上生态文明的绿色之路,如何正确引导理念、完善制度保障,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深更远,是我们应当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历史之谜的解答

  文明,不能成为荒烟古道、断壁废墟中的追忆,不能仅仅以人类自身的发展为满足。相反,文明的发展应当是日益丰富深沉、日益青春勃发,将无限的类的存在和无尽的生机纳入自己的胸怀。
  有专家指出,从这一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正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新的文明样态,它的理念将逐渐渗入人类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从而在最高层面上导引着人与自然的氤氲化生,见证着人类的发展方式,寄寓着人类的文化自觉。坚守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科学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用不了多久就会看到,文明正携着蓝天绿地、烟柳丹霞向我们走来。
  165年前的1844年,年仅26岁的卡尔·马克思博士探索和憧憬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时,曾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时光荏苒百余年,当我们今天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发展,用中国发展的经验来充实和丰富生态文明这一崭新文明样态的内涵时,也许,人类已经向着“历史之谜的解答”又迈进了一步。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生态文明与中国发展
    日前,中国第一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排名榜出炉,北京、上海、…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