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中国现代化的生态之路

作者:张云飞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5

  党的十七大明确地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发展的现实和理想、局部和整体、阶段和过程等方面有机地科学地统一了起来,因此,将生态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不仅表明全面小康应该成为“生态小康”,而且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成为“生态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作为阶段性目标的生态小康和作为过程性目标的生态现代化的统一,就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中国现代化的生态抉择

  当科学发展观提出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时,其实就表明了中国要选择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生态变革之路。

  (一)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变革的依据

  在处理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人们惯常采用的是生态追随性的现代化模式。在这种模式看来,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任务;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生态代价是难以避免的;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付出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在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再进行生态治理也为时不晚。显然,这种模式就是在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由于应对国际挑战和解决国内难题的双重压力的存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楚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国的现代化曾在一定程度上走了这样路子,从而造成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为了有效地化解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的科学发展观,也科学地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其中,围绕着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关系问题形成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反省式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在反思传统工业化和工业文明的生态弊端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生态合理的现代化模式,生态现代化就是要在反省式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生态)变革”的方式对传统工业化和工业文明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这就是要通过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民族国家、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实现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兼容。这样,生态现代化事实上显示出了现代化的生态转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但是,该理论“未能把它们的分析与描述立足于对资本主义完整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一个在不受约束的自由贸易体制下面向全球生产的跨国公司不可能充分地回应即将到来的危机信号)的充分与准确理解基础之上”。正因如此,根据我国的实际和世界的经验,就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生态现代化进行重构甚至是革命性的改造,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变革。

  (二)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变革的原则

  如果说传统现代化是在忽略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那么,生态现代化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因而,可以将传统的现代化看作是第一次现代化,将生态现代化看作是第二次现代化。这就是要把生态理性作为现代化的重要原则,贯彻到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在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看来,“随着主要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生态理性和生态视野重要性的日益突出”,“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过程就要按照将经济和环境统一起来的视野来组织、分析和判断”。这就是说,要将生态理性、生态效益、生态视野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现代化。这里,生态理性是人们基于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人类行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的比较,而意识到人的活动应有一个生态边界并加以自我约束的科学过程。只有生态理性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生态视野),才能避免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说,工业化和工业文明要维持自身的持续性,必须将生态学作为自己的科学基础,将生态化作为自己的科学原则。但是,脱离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的生态利益是一种生态中心主义的考量,不适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际。在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生态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条件和基础,经济效益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介和手段,社会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和方向。但是,在现实中,这三者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冲突的。这里的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的目的:是否将保证和提高人民的福祉作为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中国特色生态变革,都必须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自己的目标。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三)推进中国特色的生态变革的方式

  推进生态变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生态修补性的现代化模式。这就是要将生态学原则运用在工业化和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对第一次现代化造成的自然创伤进行生态医治。事实上,这属于事后治理的方式。尽管它在一定程度有助于缓解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弱生态现代化模式。二是采用生态创新性的现代化模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双赢,就必须对现代化模式进行生态创新,同时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强生态现代化模式。在现实中,我们应该将强弱生态现代化两种模式有机地协调起来。这就是,要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生态整合的角度对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与自然物质条件(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解和整体把握,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整个社会结构的生态化,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此,事实上存在着两个层次的问题。在一般意义上,进行生态变革就是要将包括工业化在内的经济活动纳入到“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中来,从而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双赢。在深层意义上,进行生态变革是一个包括社会有机体的各个层次、囊括现代化的各个方面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生态现代化的系统内容和结构层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来建设。

  总之,我们需要的现代化是与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化。因此,全面小康就必须成为生态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成为生态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指出的是,生态变革强调的是协调生态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和领域,生态现代化突出的是这种协调的方式和方法,生态文明显示的是协调生态化和现代化的成果。

  二、中国现代化的生态对策

  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历史进步过程,因此,生态变革和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引发一系列生态转型和生态变革的过程,最终就是要使生态化成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生态化的实质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的自然物质基础层次上的生态现代化

  社会是有自己的自然物质条件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在“社会——自然”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如果不重视对自然物质条件的修复、保护和建设,我们的现代化就会重犯传统工业化的错误。所以,就需要用建设性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自然物质条件。例如,在能源领域,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这样的生态变革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能源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且可以在保证能源可持续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就必须将生态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的独立的领域。这是狭义上的生态现代化。

  (二)大力推进现代化的基本构成领域层次上的生态现代化

  社会是一个活的机体。在社会有机体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按照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和自然物质条件理论,可以将现代化看作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构成的复杂系统。党的十七大正是从这五个方面规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只有将生态化内化到现代化的具体领域中,才能保证现代化整体的可持续性。首先,推进经济领域的生态变革。由于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两个方面,因此,在经济领域中推进生态变革也包括两个方面。将生态现代化运用在工业化中,就是要将生态化和工业化统一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其实就是一个形成生态化的产业结构的过程。将生态现代化运用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就是要避免市场经济在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上的失效,运用市场的、货币的和经济的逻辑来推进生态目标的实现,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次,推进政治领域的生态变革。一个绿色的或生态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存在的,资本主义本身是不可持续的。对于我们来说,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实现生态变革的政治前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生态现代化作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议题。这样,通过政治领域的生态变革,可以为生态现代化和整个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再次,推进文化领域的生态变革。在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中,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看作是旧的政治意识形态,他们希望通过“绿色的意识形态”和“绿色的信仰”来实现生态变革。对于我们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进文化领域生态变革的科学选择。在此前提下,我们要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统一起来。最后,推进社会领域的生态变革。这就是要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最终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要使消费转向绿色、持续、节约、清洁的方向上来。此外,还要发挥社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在总体上,将生态化作为各个领域现代化的原则,不仅将生态现代化扩展到了社会结构的所有领域,而且使生态文明成为了整个社会结构领域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三)大力推进现代化的支持领域层次上的生态现代化

  在现代化系统中,还存在着科技、教育和管理等渗透性的要素,形成了现代化的支持系统,因此,在这些方面也必须体现生态化的原则和要求。第一,将生态化确立为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必须将科学技术的功能定位于工艺和发展的生态化上。在这个问题上,“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因此,只有使科学技术成为生态化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生态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第二,将生态化确立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过程中,教育也必须面向生态化。这就是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大力发展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努力提高所有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教育成为生产发展之本的同时,也成为生态现代化之本。第三,将生态化确立为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现实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由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态学作为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的效益。从宏观上来看,这就是要“通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性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不断改进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增强竞争力。”这样一来,在从管理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才能从管理中实现生态效益。在总体上,渗透性要素的生态现代化在生态现代化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四)大力推进现代化的总体发展方向层次上的生态现代化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统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具有物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一系列的需要。只有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物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经济物质方面的保障,生态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自然物质方面的保证。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是物的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无论是物的现代化还是生态现代化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事实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显然,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特征的生态文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生态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塑造具有生态理性的人。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出来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将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上。

  概括地讲,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生态文明是以自然生态领域为基础性层次的、扩展到整个社会有机体领域的文明形式。

  总之,当科学发展观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就不仅仅是指明了中国特色的生态变革和生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态化的原则和方向。事实上,生态文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总体认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十二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    摘要:中国…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