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作者:张维庆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1
  10月1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国际易学大会、北京明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暨第22届国际易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的演讲,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惟一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本版今日刊登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大体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原始文明、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和几百年的工业文明。人类自身的繁衍也从原始文明的几千万人,增长到农业文明的几亿人,再增长到工业文明(20世纪末)的60多亿人。


  工业文明特别是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后来经历了几次影响全人类科技革命的浪潮,蒸汽机和电的发明,钢铁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冶炼技术、汽车、火车、飞机的广泛运用,核能、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空前开发,人类开始充当了“极不安分”的角色。这个时期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远远超过了有人类文明以来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人口增长也被称为“人口爆炸”,一部分人类开始以自然的“征服者”和“主人”自居,在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一部分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同时,向自然界的拼命索取越来越普遍。大量的煤田和油田被开采,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土地被掠夺和占用,多数的江河被污染。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加剧了全球生态的恶化和气候变暖,也加剧了南北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人类陷入了由自身的贪婪行为带来的“生态危机”之中。


  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方式的改进。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共识。这标志着人类开始迈向生态文明的发展时期。可以肯定地说,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惟一正确选择,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强调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不过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部分,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吸收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创造的所有先进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有效控制的奇迹,迅速提升了人口大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改善了十几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奇迹的创造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和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为代价的,是以牺牲两代人的眼前利益为代价的。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把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战略目标。应该说,这一战略的实施,确定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历史地位,从生态文明的领域迈上了发展和道德高地。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时期,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超越和升华。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狭义上看,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社会文明相并列,强调人类对待自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所传承的精神基本一致。一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是自然界生物进化出来的一部分,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作为“自然之主”去征服自然。否则,人类对自然的贪婪掠夺必将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惩罚。二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与自然界形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可以有害于人类。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敬畏自然、尊重规律、遏制欲望、保护地球,这样才能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调人类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不能不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必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现在与未来的对话。


  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与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基本一致。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朴素辩证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中国的先辈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思辨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辩证图解对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变化规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自身应当采取的态度和做出的选择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至今看来,其意义和影响仍十分深远。如中国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道教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强调人类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重要准则;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广济善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易学的八卦和阴阳太极图式,就像是演绎人类与地球、宇宙之间千变万化的幻境,告诫人们尊重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否则就会险象丛生,灾难不断。


  人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涵体现在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意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公平;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要求致力于消除经济运动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和索取,逐步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认同自然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在思想观念、战略规划、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勇于开拓和创新。建设生态文明,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环境、安全无害的食品,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财富。


  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为,农业文明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是以有形和无形资本为主流的财富观,生态文明是以绿色财富为主流的财富观,以人口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为前提,具有生产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包括绿色自然资本、绿色人造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


  生态文明的消费观,不赞成豪华、奢侈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即要求消费无污染,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要求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鼓励人们要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建设宜居的绿色家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发展方式、战略布局、开发保护等方面做出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发展方式方面,主要是实现两大转变,即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由粗劣扩张的发展方式向集约环保的发展方式转变;在战略布局方面,主要是对国土空间做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布局,确立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法律地位,使其他各种规划在其框架下制定和完善。在开发保护方面,主要是沿江、沿边、沿海、沿线以及内陆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确保国家生态屏障和生态体系的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全国一盘棋,尽快建立和健全多层次、有重点的生态、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和碳汇交易机制,积极推动市场化生态补偿。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绿色革命,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生物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化祖国,种树种草,保护湿地。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一篇大文章。中华文明,历尽沧桑而不衰,尝尽悲辱而自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13亿中国各族人民一定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续写更加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新史诗。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十大罕见怪异物种
        新浪科技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由英国多林-金德斯利出版…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